基于劳动实践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黎静兰
[导读]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激发学生对语文写作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文笔有效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黎静兰
        广州市番禺区天成小学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激发学生对语文写作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文笔有效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而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是对学生的习作有很强的指引性。语文教师应当以课程的宏观视野去寻找语文习作教学与劳动实践的融合点,形成语文、劳动的双重合力,使学生的劳动再创造有内化有升华,能够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习作水平。
        关键词:劳动实践   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在整个学生学习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运用良好的方法,以此保证学生展现出良好的写作应用能力,为学生的整体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因此,在劳动实践下对小学习作教学策略进一步研究,对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它能让学生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提升生命感悟。
        一、利用校园小农田种植体验进行习作教学
        小农田系列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生成语文习作要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动手能力不同学生。注重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依靠学生固有的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习作指导时,可根据学生的优势有侧重点先实践再写自己喜欢的部分。
        我校小农田分别由“花果山”、“蔬菜乐园”、“玫瑰园”、“葵园”、“水中偷乐”等组成。教师在劳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次农田实践活动,做到一课一得。例如在种植果树时,给学生提出观察的任务:将挖坑的动作与深度,放苗的姿势与力度,扶苗的位置与时机,填土的高度与分解,浇水的湿润度分布度等,一一提出指引,方便学生关注动作描写有针对性地体验,从而形成以动作为重点的体验劳动出力流汗的观察习作。在蔬菜种子种植中,可以以植物的变化发展为重点,何时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写留意身边事物,感悟生命变化发展的观察日记。在玫瑰园的护植过程中,发现枝、干、叶、花的不同,每一棵都各有特点,在护植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知道植物的特征。在水生植物的收获过程中,可结合节气,展现人物在下小木艇时的神态、动作、语言,体验劳动收获的喜悦。
        二、利用特殊的节日开展劳动实践进行习作教学
        我们可以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劳动实践活动,以便进行习作指导。例如在寒假前可以重温《春节童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后,让学生在假期里参与到大人迎新年前的准备活动中,感受节日气氛,了解传统文化。低年级的可以写几句跟大人去超市买年货的情景,中年级可以结合家乡习俗写某一件事情的经过感悟,高年级可以写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与变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开展到烈士墓前鲜花缅怀先烈,不忘历史,到伟人故居参观研学,汲取精神力量,采访长辈,体验艰苦岁月,感恩祖国的清明执政。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写一写伟人的启迪,家乡的变迁,亲人的无私付出等,以此帮助学生有效加深对习作应用的具体理解。在端午节学包粽子,中秋扎灯笼,重阳敬老等,使每个学生在点点滴滴的劳动实践中进行相关素材的积累,并激发学生良好的写作创作灵感,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充足的条件。同时这还有利于学生对各学科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学习,更好地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三、利用丰富的课外劳动实践进行习作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
        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学习劳动技能、增强劳动与创造的能力从家庭劳动入手可以每周末安排学生帮助父母进行家庭劳动。比如洗碗、洗衣、拖地、浇花等,每周可以选择其一写一篇周记。从社会劳动入手比如义务劳动、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和深化服务社会意愿。从学习劳动技能入手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劳动或学习的生活技能比如养花、养鱼、做饭等,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充实学生写作内容,还强化了学生的劳动实践丰富写作的素材。学生每一次的研学活动或旅游观光都是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最好机会,这一份脑力劳动可创作成优美的自然风光明信片,导游词等。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有学生提及“劳动让生活更美好”,抓住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分享对劳动内涵和意义的理解,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如邀请家长作为教师的嘉宾来学校为学生传授劳动技能。同时教师还可以联合社区,组织学生参观劳动单位或劳动基地,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平台,以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
        例如结合家乡变化,体验疫情常态化下企业生存优胜状态,我校师生曾到工厂车间参观学习。从知道每台设备的作用及原理到机器人的使用范围、注意事项以及工厂织带技术发展的匠人精神与不懈追求,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创造美,激发学生向匠人学习的动力。教师在参观学习前让孩子留心厂长说的每一处介绍以及自己的所感所获,最后整理成文,书写自己的感触,让课外实践活动活化写作的源泉。
        四、利用劳动小制作和再创造进行习作教学
        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素材。教师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语文现象,将生活素材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收集信息的能力,拓展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资源。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锻炼学生的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纠正学生在生活中的语文误区,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一次次的小制作活动和再创造过程中生成写作素材,激活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在校园小农田的活动中,可以开展插花艺术活动,提前让学生搜集插花的技巧和意义,在团队写作中将一次活动的精彩瞬间写详细;结合本土特色,让学生学编灯芯草,中国结,将编的方法和形状写清楚等。在参与废物利用的过程中,如何变废为宝,学写说明文。在科技小发明的创造性劳动中,激发新思维,制作自动感光器、扫地喷洒花洒等,写一写产品说明书。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同时对拓宽学生发散性的思维也会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使学生能够自觉通过对事物的不断理解进行相关写作的应用展示,使学生的思维维度不断提升,不会盲从其他写作方式,自己能够准备充足的素材,以此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通过全面的劳动实践活动,每个学生在生活感悟和人生阅历方面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更好地建立与现实生活的良好联系,加深对课外活动的全面理解,以此保证学生在作文创作过程中体现出良好的写作灵感,能够不断丰富写作内容,学生写出的文章能够更加引人入
胜,更好提高文章吸引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学习只有做到全面提升,才会更有利于其它科目的进一步学习,使得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能够通过自身具备的知识,更好地应对复杂的问题,保证能够成为祖国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慧影. 浅析小学语文中劳动教育的渗透[J]. 当代教育评论,2019 (09).
[2]李淑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探究[J].考试周刊,2019(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