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英
金川集团公司幼教中心第一幼儿园,甘肃 金昌 737100
教育家马长莲柯曾经说过:“正确、合理和适合标准地教育儿童,比做再教育工作容易的多。”因此,从小对幼儿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幼儿教师的历史责任,然而影响幼儿道德认识的因素有很多,如何根据这些因素加强幼儿的道德认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幼儿道德认识的形成
幼儿的道德认识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他律到自律,由不稳定到趋于稳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具体地说:主要是对事物的是非和对行为的善恶的评价,掌握是非标准,划清善恶界限才能使幼儿知道应该怎样行动,从而有意识的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幼儿的道德认识一方面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零碎到系统地发展起来的。幼儿期道德认识往往还离不开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和人们,如:对于“好人”和“坏人”,“乖”与“不乖”的认识总是联系到具体的人。另一方面,幼儿的道德认识和言语相联系的。一岁以内的孩子还不能有意识地做出什么道德行为,也不可能有道德认识,但幼儿掌握言语和独立行走后,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道德认识随年龄增长有所提高,由笼统向分化发展。并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其广度、深度有显著提高。有人采用差别较小的对偶故事和情景让儿童进行道德的判断,发展了他律(既服从他人的规定)和自律(即服从自己的规定)两种道德观。儿童的道德认识也正是这样一个由他律和自律发展的过程。例如:对“打人对么?为什么?”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小班幼儿作为判断时,把打人后所受的采制作为依据,中班幼儿能指出打人伤害了别人,大班则能指出,打人违背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侵犯了他人,有的能从分析打人的动机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些便是自律的萌芽,但这幼儿期,幼儿的道德认识是他律道德观占主导作用,后期幼儿自我意识独立性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自律道德观的萌芽。
二、影响幼儿道德观的几个因素
(一)模仿在幼儿道德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幼儿最初的道德认识是在日常生活中成人不断给予的实际和言语的强化中形成的。幼儿对范例模仿有三种:即时模仿、延迟模仿、选择性模仿。即时模仿在幼儿初期较多,判断一个行动是否,一个小朋友做出判断,其他小朋友也会做出形同或相似的判断。延迟模仿,即碰到与以往经验相同或相似时,依照成人的判断做出判断。选择性模仿,这种模仿说明幼儿已经能够摆脱别人的观念,具有了一定的独立判断的能力。他能根据自己自己对行为的分析,做出判断,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自律”,但是模仿性的判断往往是不稳定的,正确与错误相混杂。
(二)认知发展是幼儿道德判断的基础
1.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才能提高幼儿的道德判断能力,幼儿对道德的认识常常是和自己的直接经验相联系的。
他们反映的是事物的表面联系,个别现象,尤其是在幼儿初期,判断事物往往不能按事物本身的客观逻辑,而以自己的主观态度判断好坏。
因而,他们常常是具体的,表面的理解和辨别是非,上课听讲就是好孩子,帮助别人系鞋带是乖孩子,不小心撕坏了图书的是坏孩子……他们的判断离不开具体的形象,个别的特征。因此,随着观察力、思维力的发展,幼儿在社会交往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储存了大量的范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概念道德认识的能力。
2.思维的发展表现为理解的发展,幼儿对于是非的理解一般是不深刻的,刻板性的,直接理解居多。
在幼儿初期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比如:他们的判断事物只有两种可能:非好即坏,不知道道德有其相对性。一个孩子打了人,那他就是坏孩子了。。理解力的限制,使他们只能理解简单的道德准则,而且常常依据成人的判断在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幼儿的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理解力不断的提高,他们从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到逐步认识其本质,并能以联系的辩证的观点判断是非。
3.概括能力的发展使幼儿逐渐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内涵,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小班初期的绝大多数是幼儿,对于他们生活接近的,能正确评价其好坏,但他们还不太了解因果关系。中班幼儿能判断人物行为好坏,绝大多数能说出行为好坏的原因,对于他们生活较接近的人物行为,他们还能初步揭露其本质。大班幼儿的评价仍带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但大部分幼儿已能看出人物行动的内在本质,能从一般的道德准则判断人的行为。这就是说,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理解力的不断深入,幼儿后期已能逐渐透过表面现象和具体行为,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识。
(三)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与人们的社会交往是幼儿形成道德和认识的重要条件。
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大家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准则。反过来,这些道德准则又制约着人们的行动,成为判断一个具体行为好坏的标准。人离不开环境。幼儿在于人们的交往,尤其是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产生了各色各样的行为,比如:撕破图书、弄翻桌椅、帮助别人、举手发言……成人对这些行为的评价和当时的情景如录像一般记在幼儿的大脑中。幼儿逐渐能分清好的行为与坏的行为,好人与坏人的界限。离开了社会环境及社会交往,就谈不上什么道德行为,更不会有什么道德判断,因此,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不断的做出判断,道德认识也随之向纵深发展。
(四)幼儿的情绪态度对道德判断的认识的影响
幼儿早期的道德观,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即服从于成人也受自己对主观情绪的影响,带有受暗示性和主观情绪性,年龄小的幼儿常先评价别人怎么样,然后才评价自己。如作画时,一名幼儿不小心碰到碰到一个幼儿的手臂,使后者的画做坏了,于是这名幼儿不问原由,抡起拳头就给“侵犯着”一击。这一例说明幼儿情绪影响了道德判断。由于愤怒产生了产生了错误的道德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的自我调节逐渐加强,不稳定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逐渐减少。中大班幼儿已能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他们的判断中,主观情绪的影响开始逐渐减少。
通过以上的论性,影响幼儿道德认识和判断的因素基本清楚了。这就是要求我们每个幼儿教师依据这些基本规律开展幼儿道德教育,通过榜样、说服、练习、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手段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爱集体的教育,爱科学的教育,爱劳动和爱护公共财产的教育,诚实教育,礼貌教育及勇敢精神的培养等等。真正培养出有道德,有知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新一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