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莉
合肥市合肥贝乐吉乐优国际花都幼儿园,230061
摘 要:近年来,“数学发展能力”一直是幼儿园家长关注的热点,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全方位发展,那么,在幼儿园,怎样才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呢?通过“活动”真正帮助老师看懂孩子、引导幼儿更好的成长。数学是幼儿园课程中五大领域学科之一,也是多年来家长们一直关注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学科之一,那么,我们将要有目标、有方向、有定位,以幼儿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 活动 游戏 能力
引 言:在幼儿园五大领域中,数学是科学领域的一个子主题,同时也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深刻的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幼儿园是一个以游戏为中心的教育阶段,那么,我们作为教师,如何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呢,不仅仅需要创设适合幼儿水平的游戏活动,也要根据幼儿个体差异区别对待,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师幼共同构建利于幼儿发展的创造性数学游戏活动。
一、明确目标
《指南》中数学领域的目标是:感知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态度,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和空间关系,《指南》中数学认知领域的关注点是什么?强调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强调幼儿数学过程能力的发展强调数学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渗透,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这一目标和认知就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和负责的工作呢,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使幼儿数学生活化
根据《纲要》中幼儿数学教育目标: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其中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数学教育应当联系生活、寓教于乐、在生活场所和模拟场所中展开。这里的生活既包括现实世界的生活,又包括虚拟生活,而游戏则属于虚拟生活之一。我们之所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口号,是因为幼儿的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质就是:以来源于生活为内涵,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并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幼儿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交流操作,通过反思来建构;因此数学的学习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引起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这刚好符合幼儿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的特点。而游戏恰好也是生活化的、假想的、又是依托于生活,模拟情景再现生活的,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有助于幼儿学习有活力的数学;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2.使幼儿数学游戏化
对待数学教育,教师一定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进行各类活动,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将数学活动贯穿到游戏的各个环节中,若将数学知识融入各类游戏中,会产生另一种教育成果。如:益智游戏、手指游戏、构建游戏、区角游戏等等,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能让幼儿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另一方面,还能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在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美,一旦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了数字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就会享受数字或者数理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从而就会爱上数学。
二、通过游戏来构建幼儿的数学教育
建构学说源于皮亚杰认识论 ,近年来随着人类认识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结合学科的特点得到了深入具体的探讨,日渐形成了数学意义下的建构学说。那么在游戏活动中如何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呢?
1.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幼儿的一切学习过程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取得。幼儿的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要想在活动中构建幼儿的数学能力,要学会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让幼儿感知、体验,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2.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由于各个幼儿所出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所得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的时候必须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并针对幼儿不同表现施以适当的教育。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有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使每个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3.坚持以幼儿为主体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识到两点: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主体性体现了幼儿是学习过程中发展的主人,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幼儿主体性与教师的引导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游戏中要多给幼儿动脑的机会,及时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幼儿能主动的参与学习,主动的提出问题。在游戏中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的提出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过程;同时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 、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敢于乐于尝试,敢于尝试,并不断的寻求解决的方法,针对大班幼儿让他们自己学会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并让他们参与其中。
三、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和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过:游戏是幼儿应有的活动。游戏的种类包括:角色游戏、户外游戏、音乐游戏、建造性游戏、手指游戏、听力游戏等,通过玩游戏他们的身体各部位都可以得到锻炼,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巧妙设计、有效地组织游戏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幼儿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教师应该提供给幼儿一个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讨论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会有许多让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此时,如存在个体差异的幼儿,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要有耐心地对每一个幼儿提出的问题给予一一解答。教师同时还应该花费精力、察言观色、深入了解每位幼儿对自己实验成果的把握,然后再进行小结,把教学重点与生活情景相结合,促进幼儿的数理思维和能力,从而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和发展,在这样的活动中,尽量给他们创造了一定的空间思维和想象思维,促进幼儿自主游戏和自主操作。
当然,数学能力还可以体现在幼儿园的其他活动中,这些活动和活动背后蕴含的意义需要我们去挖掘,随着课程的改革,教育的意义,我们的眼光点也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指南》数学领域目标
《纲要》252页对儿童和儿童发展的承诺(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
《认识论与心理学》第七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