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由键
重庆市巴南区南湖初级中学校 重庆市 巴南区 401320
应对科技创新带来的挑战,怎样提高课堂的效率呢?既然课堂的效率包括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和教师传授知识的效率,因此,要提高效率,也得从这两方面着手。
(一)、学生不是机器,所以要提高课堂效率有前提:
首先,必须改变过去的那种视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机器的观念. 改变教师“满堂灌”的传统,而以启发式教学一以贯之;充分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诱导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这样才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目前,教育界强调教师要“放”,学生要“活”。所谓“放”:就是要改革“抱着走”、“喂着吃”、“捆着学”的传统教法;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是“发现机”、学生是“接收器”的做法。总之,我们希望教师的主导同学生主体统一起来,讲授和自学统一起来。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就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不同,学业成绩好坏也存在差异。如果教师只是把几十个学生当成一个平面看待,尽管用力甚勤,结果很可能事倍功半。还谈什么课堂效率呢?有的学生逻辑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却形象思维能力偏好,有的学生悟性高成绩好一些,有的却差一点……如果我们视一班学生为整齐划一的各个个体,对施以一种教法,统一对待,这会有什么结果呢?至少是有的学生吃不下,有的学生却吃不饱,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意趣全无,这能谈得上高效率吗?
(二)、上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上好课。少年儿童的注意力一般来说是比较差的。如果教师缺乏艺术,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平铺直叙,平平淡淡地讲述内容,学生就会情绪低落、无精打彩、昏昏欲睡身在课堂,心早已飞走,还有什么效率可言呢?教师应牢牢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用正确的内容、恰当的方法、严格的组织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他强烈的求知欲望,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那我们应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效率呢?
1. 课堂教学的准备. 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首先得要在课前作好准备。课堂教学准备也是一门艺术,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施展课堂教学艺术的前提和基础,它包括有:
(1)、钻研教材:就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是教师因人因教材而异,重新处理教材的过程,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具体说明事前认真准备的意义。钻研教材,首先应深入研究编者的意图。其次是掌握教材的重点,找准教材的难点。最后还要理清教材的系统和层次,做到目的明确、组织巧妙、才能在课上运用自如。
(2)、了解学生:为了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就必须要了解学生,为了使课堂效率提高,就需要改变那种只见物(教材),不见人(学生)闭门造车的状况。“知己知被,百战不殆。”教育的效率才会真正的提高。
(3)、选择适合的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学法的统一。我们语文教法就有讲述法、练习法、研究法、观察法、欣赏法等。多样灵活地运用教法,对提高语文课堂45分钟的效率很有必要性。
(4)、设计好教案及多媒体课件:教案及多媒体课件是钻研教材的结晶,是进行教材的依据,它们的设计,使每堂课每时有明确的目标,使教师精深地精密地分配课堂上每一分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设计教案要正确处理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全册教学目的和每篇教学目的关系,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使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有效功更多,完成得更好。
2. 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有三要素:教师、教材、学生。从动态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应是三者的事。好的课堂教学应是三者水乳交融的结合,反之则必然是不佳的课堂教学。事实是,教师作为“主导”,心目中不能须臾离开学生的这个“主体”。教师所以教,只能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同学生之间是凭借教材来联系的,离开教材、课堂教学本身己不存在。下面试对教师、教材,以及学生三者分别加以分析和评述;以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课堂教学的素质应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自然大方的教态:教师情绪调整和衣着仪表、严格说,上课教师应提前几分钟到教师休息室,调整呼吸、使之平稳、调整情绪,使自己沉静下来,预想授课内容和步骤,这叫进入“角色”,比如讲诗作《一月的哀思》,表现举国上下沉痛悼念周总理的诚挚深情。如果讲授此诗的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还与同行大谈吃喝的乐趣或卡拉O听妙处,这种“情绪”是不宜讲课的,还谈什么课堂效率呢?至于教师的衣着仪表、应本着“人为师表”的原则,仪表端庄而透出亲切和蔼;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往往干扰或冲击教师,这绝不利于教学。在这种时候,必须首先稳定情绪弄清事件来龙去脉,一般说,师生间的冲突不宜于在课堂解决,应冷静处理,待课后酌情解决。遇事不乱、自有主张,始终掌握课堂教学的本动权,有利于教学任务完成。提高课堂的效率。
(2)、熟悉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媒介不断更新,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方便,更是有效的教育途径。通过多媒体的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减轻了教师的板书等负担,更是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更加有趣,学生一定更愿意接受,而且可以更加高效的接受新知识。这是对传统教学过程所采用的单一的“灌输式”教育的一种颠覆,有着很大的优势。
(3)、清楚通顺的语言:它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因素之一。关于教学语言,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可以肯定地说,语言表达是教学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值得细致深入研究,我认为:教师语言表达应做到清楚、准确、通畅、生动形象。所谓清楚,一是咬字要清楚,读准一句话中每字的读单,把清晰的字音送入学生耳朵,才能明白老师讲授的内容。二是一句话的首尾都应讲得清楚,不能开头清楚而结尾处含混不清。我们常可发现讲者一句话的起始讲得清楚有力,而结尾则不知所言,这种语言表达,学生在总体上难以明白教师授课内容。三是语言的清楚必须有足够的音量。一般说,讲授时,音量应稍大,学生反映某位教师讲话“声音太小”,听不清楚,这就是指讲话音量不足,当然,音量也不宜过大。一名教师是应该懂得科学使用音量的。那么,语言的准确又指什么呢?表面上看,似乎是语言表达的技巧问题,而其实是教师思想是否清楚准确的问题。所讲的篇目或单节,教师必须首先弄准确明白,把内容吃透;其次一句话中的词语应准确无误,不应南辕北辙,本是褒义的“胸有成竹”,好讲成贬义的“踌躇满志”,这就叫表意错误。至于语言的通顺,其核心是要求表意连贯,一句连一句,接连而下,犹如小溪淙淙,不阻滞,给学生美的享受,做到语言通顺切忌两点。一是讲话应杜绝“口头禅”,比如“这个那个”、“这就是”、“那就是”、“等于是”之类。严格说,这是语言杂质,他会影响课堂45分钟效率。古人说“言之不文,行而不远”。毛泽东的演讲总是很吸引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讲话形象生动,不能不说是一大原因。为了提高上课效率,为什么不能向他学习呢?
(4)、情感: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我见过这样的教师、专业精通、学识丰富、也长于表达、但教不好学生。”听他的课,讲得正确清楚,但“渗透性”差,学生很难接受。有人认为是教法问题,其实是情感问题,他冰冷冷地进行知识发售,却没有感情交流。冰冷冷的人也许可以很好地操作机器,却无法启动人心灵的闸门。其实,教师在讲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乃至体态语言本身,都应是一种情感的外化,直接影响到课堂学生听课的效率。
最后,我想引用屈原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寻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