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褚传乐
[导读]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是在新时代中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
        褚传乐
        福建省霞浦县第一小学   福建省 宁德市  355100
        [摘要]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是在新时代中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作为学习指导,能够使学生独立思考与问题相关的重要知识。"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导地位,还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能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许多教师的培训水平有限,并且调查形式缺乏严格性,种种问题往往会导致预期的结果出现偏差。因此,如何规划小学数学课,是每位相关教师都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
        应用所学知识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学生将面临一个又一个问题。教学模式的创新必不可少。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正是对教学模式的在创新,教师灵活运用该模式,能够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产生更有效的帮助。
        一、"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1.优化培训流程
        "问题导学"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教学方法。通常,这意味着学生能够将在教师提问的指导下逐渐适应教学节奏,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思维能力,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问题与学生充分互动,从而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数学知识。简而言之,"问题导学"的过程非常简单,没有复杂的界面和活动,却对于在小学基础数学的教授非常有用,并且可以实现问题的多种转化。
        2.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思维
        小学数学问题的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逐步讲解数学知识,以鼓励学生理解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关注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变更这些问题的难度,题目向越来越难改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首先,教师使用简单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然后使用更困难的问题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第二种是使用多层调查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限制简单解释的持续时间,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探索的机会。一般而言,教师会逐步引入问题,以鼓励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问题导学”有效地学习。
        3.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数学学习是灵活的,并取决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思想趋于巩固。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注意对学生逆向思考的教育。通过“问题导学”模式,制造问题并指导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超越思维的界限,客观、全面地看待同一问题,并学习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思想以检验数学原理。值得一提的是,在准备“问题导学”项目时,教师应避免问题的形式化,并且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保持一致。
        4.不断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
        使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来教授小学数学,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自我探索,正确理解知识。在特定的课程中,老师应以问题引导的方式指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在这期间,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有效扩展,有助于养成认真观察和沉思思考习惯的养成。
        二、小学数学课中“问题导学”模式的实用教学策略
        1.设定教学导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关键作用。教师设定教学导向,并为学生设立关键问题和其中的困难,这种具有教学导向的课堂能够使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在课堂上花费的时间,使用实际的教学形式来分解抽象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可以将四边形和圆形作为对比,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感受稳定性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比如,在讲解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时,通过两支铅笔的变化让学生区分不同的角的概念,要比大于九十度或者小于九十度的说法更有效果,学生也能一目了然。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结合学生本身确定一个教学目标和任务。

通过目标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并将知识点与生活中的实例结合,久而久之,这种“问题导学”的模式将会被教师和学生习惯,使教学和学习效率大幅提高[1]。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结构的能力,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理解问题的内容,从而导致思维上的偏差。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要点,并了解问题的重要已知条件以回答问题,了解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这道题:小美的妈妈给了小美50块钱,让小美去玩具店购买他自己喜欢的物品,小美看到文具店中的洋娃娃是18元,还喜欢一条给洋娃娃穿的小裙子是5元,买完东西后,小美由于花了3元买了一个冰淇淋,问小美今天还剩多少钱?从这个问题中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题目,题目中小美今天还剩多少钱为题目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题目中可以已知的条件有,小米有50元,买娃娃18元,小裙子5元,冰淇淋3元。由这些已知条件就可以算出问题正确的答案,小美今天还剩24元钱。
        比如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以9+1=10、8+2=10、7+3=10…为例,学生在进行思考时还可以将算式进行排列对比,发现其中倒置规律。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加减法知识进行正反方向的探索,加深其认知,使学生发现其中巧妙的数学规律,感知到数学的乐趣,并为今后更加深入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课堂开始前,教师需要教学生如何预习课程内容,标记主要内容,阅读示例问题,并自觉地找出空白的示例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做好示范和引导学生预习的工作。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应注意对文本的解释,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阶段中,老师需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提供相关激励措施以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前习惯,提高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交互,即引导学生根据相关问题来自我解释。提出一些示例性问题,例如,提出:“中秋节要到了,我们班需要做300个月饼。同学们每天可以做25个月饼,总共做了10天,还剩下多少没做?”按照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涉及乘除运算,或变动一下,以问题为导向引入新知,引导学生根据旧知识来延伸新知识。即“问题导学”,让学生们通过问题导入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可以采取相关措施禁止学生在交流中预习,鼓励其在在课堂上大方的展示,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空间。在一位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其余的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便在学习交流中掌握更详细的知识点。通过问题导学,可以帮助学生创建一个相对全面的知识系统,并将其集成到原始知识系统中。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扮演着关键角色,而老师只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教学要求和决定,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生们也可以自由提出不懂的问题,其他学生对该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有效解决也是自主学习的模式之一。当然,学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提出问题:一种是在课前复习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另一种是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导学”,能够使学习事半功倍。
        4.自主总结,吸取经验
        在此过程中,老师应首先让学生谈论学到本课的内容以及相关思考,然后逐步帮助学生用更全面的数学语言表达它。对学生而言,体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教师需要体验数学变革的思想,从“问题导学”模式的实践中不断汲取经验,并体验不断更新和变化的知识。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新学到的知识,并将其整合到初始知识体系中,以通过现有经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比如植树问题:学校外面某一段600m的马路的绿化带需要种300棵梧桐,每两棵树间距是20m,问能够种多少棵树?这种问题恰恰就是生活中处处都可能用到的,强调生活化的实践练习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如果教师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力,他们需要注意问题的设立,沿着层次性的教学导向,认真地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专注力的问题,这对于建立有效的数学课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按时参加课堂,发挥“问题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 胡琴.问题导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9 (05):43-44.
        [2] 刘永国.问题导学要导在“关键处”[刀.数学教学通讯,2020(07): 55-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