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
天津市河东区第十幼儿园 天津市 300250
一、设计理念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且色彩丰富的季节,嫩绿的叶芽、或白或粉或红的簇拥的花朵、破土而出的小草、微风吹动下的蓝天白云和阳光……春天丰富的色彩吸引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球。气温回升,更适宜的温度驱动孩子们伸展肢体,刺激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感受、探索与求知春天,忍不住说一句“你好,春天!”
在城市生活中,孩子们对自然的认知被高楼大厦和高速公路限制,人工智能等动态的事物争取了孩子们更多的关注,他们与大自然的接触少之又少。然而,孩子天生热爱大自然,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充满了兴趣与好奇心,发自内心地探求自然的奥秘。作为满足幼儿成长需求的引导者,教师融合园所、家庭、社会资源,为孩子提供探索大自然的空间和机会,以主题活动为契机重建孩子与大自然的联系。
以春天为主题的活动建立在幼儿对春天的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以幼儿适应的节奏将不完整的、碎片化的认知通过重塑、建构出对春天新的完整的、系统化认知与经验,关键经验在原有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经验,在量的积累与质的深化的动态过程中螺旋式上升。在“你好,春天!”主题活动中,通过师幼间对话读懂幼儿的原有经验,在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小苗苗与我小时候”“森林运动会之龟兔赛跑”“春天律动”“春天的颜色”“春姑娘的脚步”“欣赏《春如线》”等活动;在美工区投放“真、假”叶子制作叶子画、制作美丽的花盆;在益智区增添“花瓣对对碰”“多功能的树枝”等多种自然元素的玩具。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视、听、嗅、味等多种感官感受季节的变化,感受并表达出春天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欣赏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景色。
2.通过绘画、手工等多种方式表现春天的主要特点,在音乐、语言等活动中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对春天的热爱,通过种植作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3.在春天万物复苏的过程中认知生命的发生与发展,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三、活动内容及实施
(一)活动来源
本次主题活动源于一次户外活动前的穿衣环节。
我:今天天气真好,阳光充足而且没有风,户外穿外套好像有点热了。
幼儿:为什么穿外套会热呢?
我:大家可以先出来感受一下外面的温度,再决定要不要穿外套。
孩子们来到了操场,适宜的温度让他们感到身心舒畅。
幼儿:老师,外面好暖和啊,一点都不冷。
我:是的,春天来了,春姑娘吹的大地暖洋洋的。小朋友们知道一年四季吗?现在是哪个季节?
一部分幼儿回答现在的季节是“春天”,还有一部分幼儿未能做出回答。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经历的第四个春天。由于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春天孩子们居家生活,很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与观察外面世界的变化,缺乏对春天的感受与认知的原有经验。我想不妨以此为切入点,开展一次关于春天的主题活动,那就从与春天打个招呼——“你好,春天!”开始吧。
(二)活动过程
1.通过对话,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
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师幼对话、幼幼对话、作品展示是了解幼儿原有经验的有效方式。
我:小朋友们,你用眼睛看一看春天的景色,用耳朵听一听春天的声音,用鼻子闻一闻春天的味道,用皮肤感受一下春天的温度,你觉得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
欢欢:春天大树长树叶,树变绿了,还有很多好看的花。
杨杨:春天暖和了,我换上了薄的外套。
琳琳:我早上起床听见小鸟的声音了,叽叽喳喳,它们好像在唱歌。
浩浩:我妈妈说我们要去爬盘山,春天就要爬山。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观察到了动植物的生长与生机、气温的变暖、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幼儿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对春天形成了比较具体的、表面的、粗线条的认识,需要在主题活动中构建更完整的认知体系。
.png)
春天的色彩给孩子们的印象最为深刻,新发出的绿色的树叶,迎春花、樱花、桃花、玉兰花、海棠花争相斗艳,鲜艳明亮的色彩给孩子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他们非常喜欢通过美术活动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例如综合性美术活动《装扮大树妈妈》,通过手指点画、棉签画、拓印、涂色等再现与创造春天的大树;在美工区投放一些真的树叶、花瓣让孩子们观察,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制作造型、颜色各不相同的花朵。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时节。小班的孩子对泥土、种子、植物充满了好奇,他们迫不及待地想闻一闻泥土的味道,小手摸一摸小种子。于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所有的小朋友都种下了自己的小种子,并为它们许愿。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每天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小种子有没有发芽。
孩子们在建构区开始张罗着为自己的植物建造一个美丽的花园,花园完成后还去美工区制作美丽的小花装饰花园;在户外开展了“森林运动会”;倾听故事《春姑娘的脚步》后学习音乐律动《春天》,在音乐背景下用肢体动作展现春天的活力;在家园共育中,家长与幼儿共同以春天元素为背景合影,并请幼儿描述图片内容,教师把照片彩打下来展示在娃娃家和作品展示区。
3.动态生成新的活动,整合优化主题网络。
在主题活动中,每个幼儿是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在预设的活动中,幼儿根据自身经验和活动进展提出不同的问题,产生不同的需要与兴趣点,生成新的活动。教师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调整、优化主题网络。
幼儿观察到大树上长出了新的树叶,它们都是绿色的。我提出了问题“树上的叶子都是一样的吗?”孩子们有的回答是一样的,因为都是绿色的;有的回答不一样,因为他们看到院子里的一棵槐树和海棠树的叶子在形状和颜色上不一样。叶子的形状和颜色不局限于这两棵树,我又接着问“你还见过什么形状(或颜色)的叶子呢?”孩子们很难进行描述。于是我设计了一份《春天树叶调查表》,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小区、公园里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小种子种完大概一周之后,一颗小小的绿苗破土而出,孩子们惊喜极了,争先恐后地观察起来。一个小朋友好奇地捏了捏小苗苗,结果把小苗苗捏坏了。借此“事件”,教师和小朋友们讨论如何照顾幼小的植物。
幼儿:小苗苗从土里长出来就像是小宝宝刚出生的时候。
教师:那妈妈是如何照顾小宝宝的?
幼儿将小苗苗比作小宝宝,小朋友们照顾小苗苗就像妈妈照顾宝宝一样,孩子们将自身获得的母爱移情于对幼小生命的怜爱与尊重。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小朋友们用心呵护并记录着小苗苗的生长,从中体会到爱与生命的意义。
四、活动反思
1.主题活动的选择既要结合幼儿的原有经验,又要促进新经验的发展。
在本次主题活动中,我通过对话了解幼儿对春天的认知,在多领域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综合性地感受春天,使幼儿形成对春天更完整、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上升到对生命的珍视、尊重与热爱。
2.不拘泥于预设活动,注重活动的动态生成。
在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恰恰是活动生成的切入点。在活动中,由叶子的颜色、形状的讨论生成对叶子的实际调查记录,由小苗被捏坏的偶发事件生成对生命话题的讨论,在活动进行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主题活动网络。
3.师幼对话,支持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将自己设想成一名幼儿,通过换位思考与幼儿平等对话,当幼儿遇到问题时,不急于给出对策,让幼儿自己探索、寻找答案。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走进自然,与幼儿共同了认识春天、感受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