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火光
福建省龙岩市凤凰小学小洋校区 364000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提出问题能够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学习,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完成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有效提问的原则,并结合相关的教学案例探究了相关的实施策略,以期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问题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习惯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非常被动,数学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成为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向,合作学习逐渐成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得到共同发展和全面提升。然而,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需要“有效问题”来发挥“催化剂”的作用,使小学数学教学朝着既定方向稳步发展。有效问题不仅是合作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习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有效提问要遵循哪些原则?相关的实施策略又有哪些呢?笔者在下文就此进行了简要阐述,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有效提问的原则
(一)激趣性原则
要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需要先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提出有效问题的时候需要坚持激趣性原则。当学生对某个数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学生会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思维能力,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问题。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平铺直叙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而富有悬念的为可以有效吊起学生的“胃口”。这样一来,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合作探索,大大提升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促使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针对性原则
在提出问题的时候,问题必须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并且符合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发展规律,所以必须要遵循针对性的原则。比如学习完新的数学知识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值得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现知识的规律和本质属性,从而达到深化学生知识理解、完善学生知识框架的效果。[1]再比如,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挥出课堂提问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自信心。
(三)探究性原则
合作学习所倡导的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秀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坚持探究性原则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发现的创造意识,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所以,数学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比较、联想、推理等方法,令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启发学生灵活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除此之外,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准确性原则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比较薄弱,面对复杂繁琐、含糊不清的问题时,答错的概率会大大提升,从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此外,数学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同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太深、太大的问题会超出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会导致学生思维脱轨,影响合作学习效果;太浅、太小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难以启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因此,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提出有效问题要坚持准确性原则,不仅问题表述要准确精炼,而且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要契合学生实际情况。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并提出“有效问题”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扮演好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合作者。[2]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观察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对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更加高效地完成数学学习。例如,在学习《分数除法》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神舟”五号在太空飞行的时间是21小时,是“神舟”六号飞行时间的十七分之三,“神舟”六号在太空的飞行时间是多少?然后将每四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每一名学生负责一个问题,比如:找出题目中的单位“1”、画线段图、写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每一名学生按照表格完成一项任务,最快的小组获胜。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因此,教师提出问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进行学习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学思维。例如,学习《位置与方向(二)》的时候,教师以校园内各个建筑物的位置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由于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加简单,而且参与热情非常高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为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组织多元化的学习活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尊重并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学习,并通过有效问题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学习活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效果。[3]例如,在学习《比例》的时候,学生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后,教师列出了几组数字,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判断这几组数字能否组成比例。当每个小组都得出自己的结论之后,教师让每个小组都派出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结论,在小组结论汇报过程中,各个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相互驳斥,这不仅是学生学到知识的结果,同时也是学习方面的深入交流。在有效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多元化的学习活动,提高了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效果,让学生实现相互间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灵活运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得到共同发展和全面提升。为了保证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需要贯彻“激趣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和“准确性原则”来提出“有效问题”,从而大大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家锦.?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J]. ?教育观察.?2018(24)
[2]姚红英.?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实行分析[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6)
[3]陈巧婷.?对小学数学小组小团队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J]. ?学周刊.?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