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浩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园区小学 3222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圆柱与圆锥”这部分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有着紧密地联系。“圆柱与圆锥”这部分知识相对浅显,为的就是让学生对圆柱与圆锥有一定的认知,培育学生自己的空间思考能力,为其后续开展更加复杂化的学习奠定基础。老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就学生的真实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去了解与接受课上所讲述的内容,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强化学生具有认知能力,促使其更为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圆柱与圆锥
“圆柱与圆锥”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自身的分析与接受能力的培育有着很大意义。针对这部分内容来说,老师在教学期间应结合学生当下的年龄特征,营造出趣味性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去理解教学的内容,把较为抽象化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教学案例,使得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当中,让课堂氛围更为活跃,这样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更好的学习,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变成广大数学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本文就“圆柱与圆锥”内容教学当中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展开分析。
一、安排预习任务,开展多媒体教学
当下小学生普遍对这堂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需要充分发挥出这堂课的优势,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加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正式上课以前,老师先要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然后再让学生依据教学任务来搜集相关资料,如此才可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上不至于无话可说。此外,老师也需要做相应的课前准备,选取一些具有象征性的物体,同时用图片的形式来制作课件,以便于后续的播放。老师所安排的预习任务,应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初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知识,接着再根据自己的认知去搜集类似的物体,并在正式上课时讲述自己所收集的物体。如此便可以让学生先对圆柱与圆锥有一定的认知,后续在课堂听到老师讲解,也就能够有更为深刻的印象了。老师在正式教学期间,应重视圆锥与圆柱的分类,确保学生能够理清这两种物体,如此才可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与老师在课下所做的准备都比较充分,老师应先要学生说出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与看法,同时描绘自己所搜集的物体。有的学生说:“我在家里收集到一个圆柱体的易拉罐,学校当中也有圆柱体,那就是旗杆。虽然我并未收集到圆锥体,但我认为火箭可以称作是圆锥体。”该学生所表述的思路很清晰,较为简单地讲述了自己收集的结果,这时老师就可以说:“非常棒,这位同学对圆柱与圆锥的了解非常正确,其所收集的物体也和它的特点相吻合,很好!”老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陆续听过几位学生的回答之后,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给学生呈现一些圆柱与圆锥的物体。如油漆桶、柱子、陀螺以及沙堆这些。老师在播放图片期间,随之做了简单的讲述,使学生知道什么圆柱和圆锥,以便于后期的教学。
二、配备教学模型,培育学生思维构造能力
在学生可以理清圆柱与圆锥后,为了后期表面积与体积知识的教学,老师应协助学生了解这两个形状的实际构造。如果想要学会实际的构造,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这两个物体展开,这就要求老师要制作教学模型,为学生呈现实际的构成。
圆柱与圆锥制作起来较为简单,老师在上课之前应留出时间,制作成两个模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构造。而模型的大小要适中,运用的材料不可过硬或过软,过软不利于运送,期间可能会被损坏,而如果材料过硬,在展开时就无法更好的呈现出其的原型。另外,老师还应事先测量一些有关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半径在圆柱与圆锥当中的展现,才可以为后续的表面积与体积教学打下基础。在放映完有关的图片后,老师拿出事先做好模型,给学生进行演示。老师拿出圆柱体,指着其底面讲述道:“大家看,这就是圆柱体,老师所指的地方就是其的底面,而圆柱体本身有两个底面。”接着老师在指着圆柱的侧面讲述道:“这就是圆柱体的侧面,并且其只有一个侧面。” 然后再拿出圆锥体,并指着其的底面讲述道:“这就是圆锥体的底面,且其仅有这一个底面。”接着老师指着圆锥体的顶点讲述道:“这就圆锥体自身的顶点,其顶点到底面的圆心距离就是该圆锥体实际的高。”接着,老师将该模型分发给学生,要学生彼此进行传输。老师在圆柱本身的底面与侧面都标注好,这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构成元素。圆锥体同样如此,做好标注,进而深化学生对其的印象。
三、借助实践运算,使学生掌握公式运算
圆柱与圆锥这堂课的关键,还包含着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其也是学习的难点所在。老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应依据相关物体来进行讲述,使学生理解“底面半径”、“高”所处的位置,具体数据又是从何而来,然后在依据公式,将有关的数值导带入进去,才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公式。老师在完成讲述之后,能够借助所制作的模型,来给学生测量实际的数据,再结合公式进行运算,使学生能够了解全部计算过程,这样来深化学生对于公式的印象。首先,老师应告知学生圆柱体体积的运算公式是:底面积×高,结合让部分学生来测量相关数据。待测出底面半径是7cm,高是15cm,结合这部分数据,能够运算出底面积49πcm2,自然也就能得出其体积为735πcm3。接着,老师再告知学生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1/3底面积×高,同时指引学生测量其相关数据。圆锥体的高则让老师来测量,得出的结果是10cm,底面半径则是学生来测量,得出的结果是5cm,在代入到公式当中,可以得出1/3×25π×10=250/3πcm2,进而算出圆锥的体积是250/3πcm3。借助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公式当中的数据是怎样得来的,也就可以有效的带入,进而计算出正确的答案。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圆柱与圆锥”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老师可以借助周围熟悉的物体,把较为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化与形象化的物体,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圆柱与圆锥”这部分内容,为其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还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进而实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静.关于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2):77-78.
[2]李萍.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应用——动手操作解决圆柱圆锥的应用教学案例[J].侨园,2020(02):71.
[3]陈海罗.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的高效教学[J].小学生(下旬刊),2019(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