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纪平
四川省中江县南华镇中心小学校 四川中江 618100
内容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探索引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问题解决,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民主关爱,发挥学生创新精神。
关键词: 创新能力 设置悬念 探索引路 问题解决 民主关爱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值得广大小学教师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在新课标理念下,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剌激即是对新知识的兴趣。”由于数学固有的抽象性强等原因,常给人以枯燥感。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设法引起学生学习的愉快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课变成兴趣课。
在讲授某些新知识之前,提出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联系而暂时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可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教学比的意义时,上课开始我就有意识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就我们身上也有几处有趣的比,你们想知道吗?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看着老师,异口同声说:“想。”抓住这一契机,紧追学生的思维,我风趣地说:“同学们,你两臂伸开的长度与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1;你的胸围周长和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2;绕拳头一周的长度与自己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等等。你们有兴趣探讨吗?”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
设置悬念,引入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记忆、激发创新意识、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二、探索引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发现的过程,不仅获得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主要的是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爱思考、乐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例如:认识长方形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猜想这些边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提出猜想后,教师问:“这些猜想对不对呢?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吗?”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最后得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的结论。尽管长方形边的特征是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但学生没有直接接受前人的知识,而是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冒险、创造、发现”的喜悦,受到一次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
三、问题解决,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通过一题多问,让学生通过联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从而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做要20天完成,乙单独做要30天完成。让学生联想:①甲的工作效率是多少?②乙的工作效率是多少?③甲、乙的工作效率和是多少?④甲、乙工作时间之比是多少?⑤甲、乙工作效率之比是多少?⑥甲、乙合做几天完成?⑦甲工作时间比乙多百分之几?乙的工作效率比甲多百分之几......
(2)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氛围中,培养联想、认真、顽强、自信、求实的品质,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某校五年级有学生450人,男生是女生的2/3,五年级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解出如下方法:
.png)
最后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佳解法。
通过一题多解,一方面取得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另一方面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明确了知识间的联系,无疑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极其有效。
(3)一题多变。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圆柱体和圆锥体时,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具有如下关系: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它可变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1/3;比圆柱体体积少2/3;圆柱体的体相比圆锥体的体积多2倍。
四、民主关爱,发挥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离不开民主精神。教学态度民主,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或观念,注意因材施教,往往能培养出更多有创造才能的学生。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能够大胆怀疑猜测、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①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心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②教师要放弃严格控制,让学生舒展天性,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或异想天开的问题来;允许学生敢于给其他学生甚至老师的教学进行挑剔指责,提出不同的见解,有根据地标新立异;允许学生猜测,特别是猜测有一定道理的时候。③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等。只有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旧的框框,敢于标新立异,更要培养在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用全部的爱心去呵护学生的创新嫩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