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翔
龙州县逐卜乡逐卜中心小学 广西崇左 532412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生活教育理念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生活化教育中紧密融合教育与生活,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小学生高效学习数学,还能显著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让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深化。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利用生活现象阐释数学知识,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同时,学生也能够在课堂中掌握数学知识的运用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农村小学数学;应用
一、生活化教学的应用价值与原则
(一)应用价值
将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农村小学数学课堂,能够发挥以下作用:(1)增强课堂活力。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较强,部分知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能够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现象与抽象的数学知识相结合,降低知识的难度。过去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恐惧数学学科,导致数学学习兴趣得不到培养。而生活化教学则可将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增强内在学习动力。(2)发展应用能力。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数学知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分低能现象较为严重,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却难以将其熟练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二)应用原则
为全面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价值与优势,教师需遵循正确的原则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1)科学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理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课前备课过程中,教师要严格甄别各种生活化素材,避免虚假、可疑案例的存在。只有将科学性原则充分贯彻下去,预期教学目标方可实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较强,教师要准确加工、提炼书面语言,系统梳理教学结构,详细阐释各种定义与法则,保证其符合学科的逻辑结构,进而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2)趣味性。常规教学模式较为生硬,课堂趣味性不足,导致学生难以深度参与进来。因此,生活化教学中,教师需坚持趣味性原则,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教学目标等内容,将趣味性活动组织起来,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高效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如新知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运用新颖的教学媒体,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生活性。生活化教学的根本原则为生活性,要求教师充分引入日常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将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利用起来,并通过生活性原则的落实,科学建构教育、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问题本质。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的生活化素材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只有这样方可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生活化教学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科学导入新知
导入环节的生活化设计,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吸引过来,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新知导入可将本章节的知识脉络清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堂教学内容,进而明确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增强学习过程的针对性。以往,很多数学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新知导入的重要性,而直接开展新课教学工作,或设计的新知导入方式较为传统和固定,难以将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起来。针对上述情况,教师要将生活化素材引入导入环节,帮助学生迁移生活经验,感受新知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乘法运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阶段,引导学生快速计算班级同学总数量。受已有知识的限制,很多学生均利用加法依次相加各组、各排的人数,这样做不仅计算难度较大,而且常会出现错误,导致重新计算。学生们费很大工夫得出相应答案后,教师先肯定了学生的认真精神,之后加以引导:“一个一个地计算,是不是感觉很烦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乘法知识,可以有效简化计算过程,帮助大家快速得出班级总人数。大家想不想学习?”学生们纷纷表示想学习。教师适时地引入乘法知识,引导学生先计算一排同学的人数,之后用这个数乘排数即可得出总人数。学生经过检验之后,发现利用乘法计算确实非常便捷,对乘法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提炼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需依托具体形象展开。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若教师直接向学生传输这些抽象知识,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讲解各类数学概念等抽象知识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引入生活化的案例,帮助学生从形象事物中将抽象知识提炼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体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难以全面把握体积的概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引入乌鸦喝水的故事,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乌鸦喝水的图片与视频。在学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复述乌鸦喝水的大概故事情节,在所有学生都回忆完这个故事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向瓶子中放置一些石头,就会提高水位?”学生纷纷回答道:“因为石头占了水的位置。”教师适时地引入体积这一概念,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
(三)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素材,生活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准确挖掘教材、生活之间的关联点,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促使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得到增强。小学生不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和理解概括能力,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例如,在“分数与除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初步讲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后,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分数与除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妙用?”此问题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主要用以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在联系现实生活后,给出了“分东西”等答案。这种借助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讲解分数与除法之间抽象关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培养。
(四)合理设计作业
作业是数学课堂的延伸,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掌握的知识。但目前很多教师将练习题作为作业的主要形式,十分枯燥和无趣,学生往往抱着应付的心理完成,难以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需将生活化理念贯穿作业设计和布置环节,拓展与丰富作业的设计形式,加强作业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类作业形式:(1)生活实践类作业。完成“条形统计图”知识学习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班级同学的睡眠情况进行调查,并将统计图绘制出来。由于此类作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既能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又能够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技巧。各组学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后,教师可以继续加以引导:“对班级同学的睡眠数据进行分析后,你发现了什么?”此问题主要帮助学生认识睡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切实凸显了学科育人的教育宗旨。(2)生活发现类作业。数学知识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发现类作业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将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挖掘出来,还可以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淑华.浅析如何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J].读与写(教师),2020(3):163.
[2]刘洪志.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好家长,2018(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