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德育背景下小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行动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钱春琪
[导读] 文化德育是在传统德育教学模式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理念,文化德育将文化底蕴作为德育教学的依托,致力于德育教学工作中德育内容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钱春琪
        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文化德育是在传统德育教学模式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理念,文化德育将文化底蕴作为德育教学的依托,致力于德育教学工作中德育内容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在文化德育背景之下,小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文明礼仪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化德育提供的背景与条件,充分发挥文化、德育融合的优势,依靠文化底蕴促进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促进学生文化、道德自觉意识的提升,是当前小学阶段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工作重点。本文从笔者的教学经验出发,就文化德育背景下如何高效实现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提出几点思考,希望对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教育;文化德育;文明礼仪;行动路径
引言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小学教育的理念跟新与模式调整是教育工作改革的重要方向,而文化德育则是教育界意识到道德教育与文化底蕴之间的深层关系以后,对德育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获得的重要成果。依靠“文化德育”理念的渗透,在德育教育中将道德、文化进行融合,有效改善了既往德育教学存在的若干难题,如学生的兴趣不高,对德育教育缺乏正确认知等。而文明礼仪教育是当前小学教育阶段“立德树人”理念之下的重要要求,将“文化德育”作为礼仪养成教育的引领,利用所在地区的优秀文化,激发、提升小学生对文明礼仪的内化与行动,是文化德育背景下礼仪养成的革新思路。
1 小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礼仪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有着重要意义。对小学生而言,抓住现有的教学条件与教学优势,将文明礼仪的养成与文化德育工作相结合,能够切实强化个体的文明礼仪意识,推动其自觉遵守礼仪意识的发展。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也将有意识地实践“团结同学”、“尊敬长辈”等理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更加真确的认知。除了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外,对小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传承传统礼仪文明以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首先,国民的礼仪素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的道德风尚与文明程度,小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传承传统美德、礼仪文明的能力,以及传承、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意识,是人才培养的必要要求。其次,在文化德育背景之下,学校、教师都应当围绕学生的德育发展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而文明礼仪与德育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强化文明礼仪教育,是文化德育引领作用的客观体现[1]。最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需要有正确的观念与良好的道德素养,而文明礼仪的养成,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基于上述分析,在小学阶段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明确礼仪养成的行动路径,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2 文明德育背景下小学文明礼仪养成的行动路径
2.1 明确文化德育的内涵
        文化德育是道德教育与文化内涵融合的重要体现,在文化德育背景之下,文明礼仪教育势必会与地区民俗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联,而要切实发挥文化在文明礼仪教育中的促进作用,提升小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行动力,教师就必须正确认识文化德育的内涵,并在教学实践中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呈现。从文化视角来看,教师在组织、设计文明礼仪养成行动方案时,需要抓住传统文化或者民俗文化的特色,准确把握文化的规律,合理利用优秀的文化以及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对文化、对文明礼仪的认识[2]。

需要注意的是,先进文化或者传统文化引领作用的发挥,应当建立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之上,文化教育与学生的认知现状脱节,无疑会影响文化教育的优势发挥,甚至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失去信心、兴趣。
2.2 重视习惯的养成与强化
        习惯的养成与强化是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师普遍认为的教学难点。在学生刚刚接触到文明礼仪教育时,可能会因为对新鲜事物的热情、兴趣,而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从长期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兴趣普遍不能持续太长时间,或者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缺乏全面的考虑,没有关注文明礼仪教育过程的连贯性,或者忽视了习惯养成、强化在整个文明礼仪教育中的重要性,很容易影响到礼仪教育的效率与质量。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有必要思考文化德育背景下如何利用文化内涵的优势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从笔者的切身体会来看,优秀的地方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文明礼仪之间的内在关联,能够成为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重要教学媒介,依靠文化的引领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现有的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文明礼仪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以及文明礼仪行为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实践尝试的热情。而在活动结束以后,适时地带领学生重温活动过程,或者组织与之相似的主题活动,检验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成果,能够起到强化礼仪习惯的作用。
2.3 贯彻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小学阶段,文明礼仪教育有着密切的教学目标,而文化德育背景之下的教学活动,也应当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作为行动指引,深入贯彻礼仪养成的基本原则。首先,主体性原则是学生获得良好体验、激发学生礼仪意识的重要基础,在整个礼仪养成教育阶段,教师应当明确活动主体地位的归属,以保证学生的参与体验以及主动参与为前提组织活动,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承担自己应当肩负的责任,继而增强学生自觉遵守文明礼仪的意识。其次,渗透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合理把握文化德育的各项要素,如优秀文化相关素材的收集,学校或家庭环境中可能影响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因素,而后根据课堂教学、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方案,避免文明礼仪教育局限于班内、校内,影响学生礼仪意识、文明习惯的养成。再则,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对班内、校内积极践行文明行为、保持良好礼仪习惯的学生予以表彰,能够形成“懂文明”、“讲礼仪”的良好氛围,树立榜样作用,继而激发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助力文明礼仪教育质量的提升[3]。最后,自律原则的实践与文明礼仪养成有着一定的关联,“自律”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教师也应当严格按照文明礼仪教育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即在文化德育背景下,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在班级、校内、家庭中积极主动的运用文明礼仪,自觉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到表里如一,时刻自我对照、自我反省是否严格遵守文明礼仪,是否做好表率作用。
3 结语
        在文化德育背景之下,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应当与时俱进,积极调整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定位以及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小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行动力。具体到教学实践,教师应当正确理解文化德育的内涵以及文明礼仪教育的重点、难点,从民族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中广泛搜集与文明礼仪教育有关的素材,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礼仪教育的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当重视习惯的形成与强化,以及教学实践中主体性、渗透性、自律性等原则的体现,保证养成教育的行动效果。
参考文献
[1] 欧阳妙莺. 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策略[J]. 科学咨询, 2020, (010):185.
[2] 刘晓婷. 对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策略的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9, (016):276-277.
[3] 贾玲. "以小见大"开展小学文明礼仪教育[J]. 好家长, 2019(30):1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