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徐银弟
[导读] 学困生的学习问题是每个数学老师经常关注和交流的热点问题。
        徐银弟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新墩小学 511340
摘要:
        学困生的学习问题是每个数学老师经常关注和交流的热点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与学困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学困”的局面,我想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的认识。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结合数学教学,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困生  形成原因 转化策略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数学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从而得到发展。学困生的学习问题是每个数学老师经常关注和交流的热点。在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对成绩差的学生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上课时对学困生视而不见,导致学困生越来越困的局面。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与学困生进行有效沟通,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学困”局面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教育方式不当。 现今家长对孩子要么过度溺爱,让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小公主”和“小皇帝”的环境中; 要么粗鲁对待,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就只知道打骂,缺乏有效教育; 再者就是自由放任,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学得好与差,全凭孩子自身造化。
2.父母行为不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有一部分第一任老师却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的不良言行影响了孩子。比如现在信息时代,家长一有空不是看书或做其他有益的活动,而是玩手机,宁可刷抖音也不辅导孩子。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孩子也有样学样。家庭矛盾和父母离异现象,也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伤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沉迷享受、不求进取、脱离集体生活、厌学、弃学等。
3、认知程度差异。
有些家长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很少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有些家长虽然高学历,但他们工作忙碌,孩子由爷爷奶奶带,父母跟孩子缺少沟通交流,更无暇辅导孩子。
这两类型家庭的学困生家长大部分选择让孩子参加校外托管机构,但托管机构的师资良莠不齐,通常只管孩子吃睡,无法对学困生进行有效辅导,反倒使这些孩子抄作业成风,应付了事,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有些孩子甚至互相影响,沾上陋习。
        (二)学校原因:
        1. 师生歧视。 成绩差的学生经常被老师冷落、侮辱甚至体罚,被同学孤立,失去自信和自尊, 更严重的是,他们内心对教师甚至对教育都怀有敌意。
        2.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数学本质的理解不够到位,未能让学生灵活地掌握解题方法,致使学生只会解一道题而不是一类题。
(三)自身原因:
        1、体质虚弱或身体某一方面的疾病,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成为“学困生”。
        2.智力因素。

个别学生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这也是他们觉得学习困难的原因。
        3.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懒散,不愿学,缺乏自信心。他们普遍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缺乏好奇心,意志薄弱。此外,由于学业上的困难,他们有一种自我封闭的心理,感觉周围的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他们表现出与群体分离,特别害怕接触老师。部分学生在遇到计算量大、计算步骤复杂的问题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克服自我的毅力和信心。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贪玩,无法坚持学业,一旦成绩下降,就很容易自暴自弃。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动性。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先要着力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接受教育。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抓住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困生,让学困生在轻松、生动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知识,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
        2. 教给学困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减少学习障碍。我们要重视对学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要加强记忆、思维、计算、运算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备课时要学会把教材中现实生活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探索或应用数学理论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形成认知结构。数学问题,就是教会学生解决一类题目,不管题型如何变换,但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抓住根本,就能一一解决。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口算乘法例1》这一课时,现实问题是3框草莓有多少盒,而数学问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怎么算,本节课的数学本质是数的组成。教学时,老师要教会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技巧。
        3.注意情感倾斜,唤起向上的信心。 老师发自内心的爱,是改造他们的第一良药。作为教师,应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多鼓励少批评,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心。
        4.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指导学困生落实日常学习和复习计划,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5.分层布置作业。针对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分层设计作业难度,针对学困生设计的作业,份量要少,难度要低,方法以模仿性、基础性为主,通过练习,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成就感,真正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6.建立“一帮一”学习小组。让优生带动学困生,让他们课后一起学习,一起参加活动,优生负责指导学习、辅导学困生、检查学困生各项作业完成情况。老师每个月对小组进行一次评比,奖励取得进步的小组。在学期结束时,对取得较大进步的学生颁发“进步奖”,对帮助他们进步的优生颁发“最佳帮助奖”。
        7、加强家校联系,共同改造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持之以恒。此外,仅靠教师的教育是不够的。它必须与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才能共同努力,取得成效。

【主要参考文献】:
[1]钱在森.学生困难的学生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

[2]?王立英.《关于学困生转化教育的思考及对策初探》[J].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3]杨廷英.浅谈班主任对学困生的转化.[M]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9年第四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