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道坤
重庆市云阳县第一初级中学校 重庆 云阳404500
摘要:我国对环保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也导致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较低,因此,环保教育应该从学生抓起,将环保教育渗透到文化课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实现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社会道德素养的提升。初中生物与环保教育的连接点较多,便于环保教育的渗透,使环保教育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纳。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环保意识;培养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环保意识如何,即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环境科学的掌握情况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 许多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只是在生物学中有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知识,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事件之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 某地方的某企业在中央的明令禁止以后,仍然继续排放工业“三废”。明知造成了环境污染,却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不顾后果,不思改进;甚至某些领导也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下,非但不重视环境的保护,反而暗中帮助那些违规企业遮掩,企图蒙混过关。目前,全国几大水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很多地方已经造成吃水的困难了,要么是缺水,要么是水质太差不能喝;空气环保指标达标的城市也似乎没有几个,且不说其他的危害多么严重。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执迷不悟。虽然《环保法》早已出台,可大多数人认为那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现在国家已不得不采取行政、法制手段来强制执行。事件之二:全国广泛开展了防治环境污染的工作,并且对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北京市、渤海及两个酸雨区进行了重点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工业污染物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全国23.8万家工业企业,有90%以上做到了达标排放。
反思与分析:由上面两个事实看来,大众的环保意识非常淡漠,现状实在令人担忧。这里,关键的问题是环保应成为一种大众的自觉的意识,即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具有一种正确而清醒的认识。学生作为未来的主人从现在就要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作为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穿插一些环保事例,将生物知识与现实紧密联系,结合身边环境现象进行教学渗透,树立社会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环节,现行的初中生物教材有很多章节都可以发现生物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契合点。因而教师就应该立足课堂,利用教材,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习近平主席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时时贯穿课堂,让学生自觉养成环境保护意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生态环境相关章节,因此我们要利用教材优势,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我们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的规划。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的学习,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要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对生态环境初步了解。例如,在教学“群落的演替”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最后讲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让学生了解和认同有关国家政策及其重要意义,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又如,在教学“保护生物多样性”时,教师可以先有一些具体实例:素有北大荒之称的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1999年全面停止了持续半世纪的垦荒,北大荒不再开荒,这是因为连年的垦荒,确实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做出了贡献,但是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减少了60%。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态系统中各种事物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物种的灭绝,很可能导致一连串物种的灭绝,也可能造成某种物种的大量繁殖。保护生物多样性,更重要的原因是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保护生物最主要的是要保护它们生活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生物圈。
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教材中有关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环保教育的渗透不仅要联系课堂,还应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参与环保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在生活实践中落实环保行动。比如,学校可以在“植树节”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去河边捡垃圾,组织废旧电池回收活动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只有真正将环保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环保的意义。初中生物课堂渗透环保教育是对当前建立生态环保社会的积极响应,而且将知识的传授与社会公德教育的传授融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也为我国的环保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讲授有关“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时,我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还列举了现在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情况及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让事实、数据说话,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章节中,除了课本提供的几种动植物资料外,还可以播放一些珍稀动植物的录像片,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动植物的情感。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点滴小事不可忽视,它才是培养学生的关键。
3.重视课程的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介绍一些环保节日
生物课程的探究活动中有许多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所以,教师应该重视生物课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身边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进行探究,了解这些环境破坏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危害。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能够使他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环境破坏产生的危害,进而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将环保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早在1987年联合国就提出把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环境教育10年,1997年联合国再度召开世界环境大会,并制定21世纪第一个“环境教育10年”。同时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介绍一些与环保有关的节日。
二、丰富课外活动,强化学生环境意识
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1.宣教文艺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2.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事件之一:在我们周围充斥着许多废弃的塑料袋,马路边,街道处,城市的角落,河岸边……到处都是红的、白的、绿的塑料袋子,这些塑料袋处理不好会对人体以及土壤、空气、江河湖海环境等造成极大的危害。目前每年我国超市塑料袋用量达40万吨。其它销售场所塑料袋用量大概是超市的三倍。每年,我国超市、百货商店、菜场等使用的塑料袋累计需要160万吨塑料袋。按照生产一吨塑料袋需要消耗三吨以上石油计算,全国每年生产塑料袋须消耗180多万吨石油。
事件之二:根据国家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尝使用制度,商家一律不得向消费者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反思与分析:由上面事实看来,“白色污染” 纯属人为因素造成,其危害之严重不得不小觑。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废旧电池、尽量减少使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袋,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由生活点滴细节,唤起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并将“绿色”意识付诸于行动。由我做起,人人参与,来精心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从而有力地推动环境教育和素质教育。
所以,呼吁全体生物教师,当我们在讲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适应性、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同时,多讲讲生物资源的保护,多讲讲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多讲讲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特别要联系我们身边的实际事例(比如,哪些环境污染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不良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环境继续受到污染能改善并且保持它),以此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注意培养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励学生们去掌握、去宣传学到的环保知识,并身体力行,去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样,当学生们又把学到的知识带到生活中去,带到家里去,带到社会上去,环保意识在社会上得到普及,所有的人都能自觉去保护环境,那将是我们国家、民族之大幸。
三、开设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生物课程的探究活动中有许多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所以,教师应该重视生物课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身边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进行探究,了解这些环境破坏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危害。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能够使他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环境破坏产生的危害,进而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将环保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开设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环保观念和意识。
四、发挥教师的模范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环保观念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才能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关心周围的生态环境的状况,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另一方面还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例如,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不乱丢实验用品和教学用具,做到物品摆放有序,看见地上有垃圾要主动捡拾,看见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积极制止。教师的表率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增强环保意识,进而将环保理念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中。
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愈来愈被人们高度重视 ,迫切需要人们在利用 自然资源的同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不仅可以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且关系到人类长远的根本利益。
如何帮助学生在校学习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环境,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知识,明确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并且要给学生做表率。
五 、教材中有关环保内容作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切入点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教学内容,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讲解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环保观念,为国家培养有环保意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社会工业的高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随处可见高高的烟筒排放着浓浓的黑烟,汽车尾气的排放,生活垃圾的随处堆放,垃圾的随处焚烧,这些严重危害我们的健康。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前面也提过,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建设我们美好家园做出贡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下一代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环保意识的接班人,成为教育工作者神圣使命。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在环境保护教育中承担起历史赋予重要任务,充分利用生物教材的生态环境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观念习惯奠定基础。
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心任务是促进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向更高级、更科学 、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保护人体健康和自然资源,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现行教材中,涉及的环保知识较多。如:人类面临的危机、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乱施农药产生的危害(随食物链南极企鹅体内也能找到DDT的富集);化肥的过度使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很多地方出现水华和赤潮,给水产养殖带来巨大的损失;人类疑难疾病的增加 (艾滋病 ,癌症 ,H1NI,H7N9病毒的危害,新冠肺炎等);水土保持与植物的分布;绿色植物与碳_氧平衡 ;苔藓植物在监测空气污染上的指示作用;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蚯蚓的作用,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保护 ,益鸟的保护 ,以及濒危物种的保护等。
1、让学生通过身边事物了解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 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 自然资源 ,随意捕杀野生动物 ,不适当引人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 ,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 ,我国长江 、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 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 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 ,我国引入的水葫芦造成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人类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 ,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2、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例和媒体知识增强关心环境的意识
学生通过对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提高环境意识。如 : 我们家乡的汤溪河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 (娃娃鱼)数量极少几乎绝迹;小溪、河塘里的小鱼小虾难觅踪迹 ;地下水位下降造成许多地方人畜饮水面临严重问题;青蛙、蛇、珍禽等成为餐桌上的“佳肴”;另外通过媒体关心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 ,如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 自己的观点,发表 白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3、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美化校园,改造校园小环境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有意识的对学生提 出一些要求,要想拯救地球,挽救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应当从自己做起,从小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意识,如:不乱扔垃圾,节约粮食,随手关灯、电扇;关水龙头,不乱扔剩菜剩饭;搞好学校环境卫生,清除卫生死角;搞好个人卫生;预防传染病的流行。进行校园绿化美化,种树种草,爱护花木草坪;管理好花园,利用生物知识对花木进行修剪整形,清除杂草,创造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
4、做好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扩大社会影响,让环境保护深入人心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目的是推广和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扩大社会影响,让环境保护深入人心,我们在在爱护益鸟益虫、进行植树造林活动的同时,利用墙报和板报配合爱鸟周出爱鸟专刊;配合植树节 出保护 自然专刊,宣讲绿化种树的意义;组织学生到集贸市场开展鸟类保护、青蛙及其他生物保护的科普展览和宣传 。学生回到家中,要向家长,邻居宣传,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和 自身感受来启发群众,教育不法之徒,共同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 良好行为
和风尚。通过学习和活动的开展 ,即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热爱 自然 ,爱护环境的 良好心态 ,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培养了一支宣传环境生态知识,用生态平衡观点改造世界的生力军,为我们共同点家园——地球更加美好做出贡献。
六、学校要加强自身硬件建设,创设良好的环保教育的氛围。
环境保护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与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它直接危及着人们的健康生活,同时,也制约了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唤起全民的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教育已迫在眉睫,而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理应承担起环保教育的重任。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以此影响乃至促使整个社会对环保的重视。那么,学校应如何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呢?
1、多形式开展绿化、美化校园的活动。
使学生们都知道“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校是大家的乐园”。从而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或班队活动中适时地进行环保教育。如学校在卫生工作方面,强调“重在打扫,贵在保持”,对卫生优胜奖,每周评比一次,周前公示并予以表彰,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生生为争创绿色学校而努力。使他们从小养成了爱卫生的好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创设更多的绿化、美化校园的空间与条件。
校园虽不大,但要尽量规划出较多的空间用于校园花坛及草木的绿化,使校园四季常青,花期不断,使校园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自然美景。同时,把每一处花坛或劳动基地分配给中、高年级,让他们亲自参与环境的管理,亲身体验环保的乐趣。学校还努力增设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硬件设施提供给学生,如设立废品回收站,定制垃圾箱,建立生物角等等。使学生有了环保的意识,就能付诸实践。
3、学校要力求多角度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结合学科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尤其是在常识课中,很内容都是环保教育的好素材,如食物链、动物和植物等课。其他,有选修课、数学课、语文课中都有相关内容。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以游戏或竞赛活动的形式开展环保教育。我们也非常重视把环境教育寓于各类游戏或竞赛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条件下参与学习。如在春游、秋游的活动中,要求学生把垃圾放回塑料袋,扔到垃圾箱内,并以“保护母亲河——长江”为题,进行作文或演讲比赛;又如,学校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等相关环保的节日里,开展环保图片展览、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小卫士评选等活动,使学校内拥有浓浓的环保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清楚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学校在实施环保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参与为主,教师讲解和示范为辅。带领学生从对环保的陌生,走向熟悉,直到热爱,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使学生身上所具备的那种主动参与环保的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 ,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 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成为我们更加迫切的任务。 而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问 ,随着环境破坏造成 的危害越来 越严重 ,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我 国的十八大会议上 ,明确提出了向雾霾宣战的口号。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 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 “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 ”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可以看到,教材中各单元的内容处处突出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尤其注意突 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 “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 养”的新课程理念 ,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 ”。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 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七、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主要途径
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
1.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环保 教育就应该立足于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例如 :在讲“碳—氧平衡”时,讲述了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升高导致 温室效应的产生,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无节制地排放引起的,因此要提倡植树种草,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的存在价值,即使现在对我们人类有害无益的生物我们也不应该把 它从生态平衡中清除掉,否则将破坏生态平衡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是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伟大事业,每个公民应该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关注社会热点,通过典型的案例,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可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生态危机的认识和深刻的反思,提高环保意识,如在讲授“空气质量与健康 ”时可利用社会热点和典型的案例来引起学生的深刻反思,提高环保意识。例如:新房主人死于白血病,装修甲醛超标;全国装修污染每年致死儿童200余万;本地实际农药化肥逐年超量使用,农药瓶化肥袋随处乱扔污染土地,污染地下水,给人们带来了隐形的灾难。以此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建立正确的生态观。
2.组织课外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外,第二课堂活动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场所,在利用好课堂教育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同时,应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开展环境教育课外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学到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又能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做法有:(1)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环境科学知识讲座,利用电教手段增补环保知识。(2)实地考察居住环境 ,参观新装修的房屋、盐碱化的土地 ,亲自体会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并就如何防治污染发表自己的见解 。(3)开展环境知识竞赛活动,学习环境法规。开展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如美化校园、植树造林、栽花种草。(4)组织学生保护母亲河,捡拾江边的垃圾,以小手牵大手,向市民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尽一切努力使环保教育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总之,培养中学生环保意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经常性工作,只要坚持“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切实渗透环保教育,那么就能够引发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