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徐晓鸿
[导读] 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
        徐晓鸿
        江西省广丰区永丰小学 334600
        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儿童的学习行为放在他们生活的大环境之中,把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认识生活现象的思维过程沟通,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教学活动,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
        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出它们的原型。我们要善于捕捉,尽量提供,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现象。例如,在教学“单价X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时,教师可请学生收集一些超市或商场里的购物小票,请他们解释一下小票上的一些数据。通过实践经验,对“单价、数量、总价”自然比较熟悉,根本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地去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就轻松自如。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再如,教学“一步乘法应用题”时,我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题:爸爸、妈妈和明明坐大巴外出旅游,每张车票9元,一共要用多少钱?有一位学生读题后就问我:“老师,明明多大了?”我一听,喜了,我所渴望的问题出现了,于是我故意疑惑地问:“你问这干什么?”这时,教室里沸腾了,有的学生马上领悟到:这道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明明还不需要买票,是求2个9是多少;一种是明明需要买票,就是求3个6是多少。
        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上述例子,同学们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有了不同一般的答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二、创设“生活情景”,感知数学知识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着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了数学的真蒂与价值。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就可以模拟乘坐公共汽车的上、下车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乘客上、下车,开展活动,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接着让学生讨论怎样列式计算,从面引出加减混合运算式题,并顺水推舟地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再如:在教学“元、角、分”时,还可以设计在课堂上演“生活剧”。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让学生模拟买卖东西的现实活动,运用“扮演角色”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使学生体验到实际购物中人民币的使用方法和所要遇到的计算问题。并可设计开展为地震灾区献爱心活动,学生把零钱凑起来,让学生算出总数金额等等。通过这样的模拟活动学生进一步巩固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这样表演生动真实,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算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学生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三、利用“生活现象”,理解数学规律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事实上,每一个空间与时间都有数与形的存在。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在他们的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中,也有着充满数学因素的内容。我们当老师的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的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从某些生活现象中挖掘数学因素,并充分利用,这样就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地接受数学知识。例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表示量的多少的计量单位,多而又杂,要记住它们之间的进率而进行转化,无疑是十分困难、十分枯燥。为此我在教学量与计量的一节课上,我先做了这件事:分别用大勺、小汤匙、挖耳勺来舀三个同样大的玻璃缸里同样多的水,当我用大勺和小汤匙往外舀水时,同学们还有耐心地数着一勺二勺,可是当我拿出挖耳勺来舀水时,同学们都笑得直不起腰,说:“舀到明天也舀不完啊!”这时,我把三个勺子都举在手中让同学们看,问“同样多的水,用大小不同的勺来舀,会出现一种什么现象或规律呢?”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观察,很快能总结出一个十分普遍也十分重要的规律——勺子越大,舀的次数越少;反之,勺子越小,舀的次数越多。然后,我就由此引导同学们对计量单位与计量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得到了一个规律性的认识:一个数量,单位越大,个数越小;单位越小,个数越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