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注意”规律的应用,实现教学中“引”的艺术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王玉汝
[导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而且还要重视“注意”的引导,应正确处理好“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交替的关系,积极引导实现教学中“引”的艺术。
        王玉汝
        海南省东方市第三小学  海南东方572600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而且还要重视“注意”的引导,应正确处理好“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交替的关系,积极引导实现教学中“引”的艺术。
        关键词: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引”的艺术
         心理学这门学科告诉我们,“注意”不是单纯的人的心理过程,但人的任何心理过程都得有“注意”参加。“注意”是我们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首要前提,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去组织学生的注意。从学习、生活中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成功的课固然有许多因素。但它的前提必须得遵循注意的规律,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那么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注意规律,把学生的注意稳定在教学内容上的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导入新课
        无意注意是无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克服什么困难,就能把心理活动保持在某个事物上收到效果的。
        引起无意注意和刺激物本身特点有关。其中直观的、活动的刺激物能吸引人的注意。例如我在上《鹿角和鹿腿》这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时,根据三年级孩子们具有好奇心和浓厚的新鲜感的心理特点,先用PPT课件让学生欣赏鹿在奔跑、鹿在饮水、鹿在休息的画面,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再向学生们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美丽的小鹿,它的鹿角重要还是鹿腿重要呢?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这从心理上讲就是无意注意。有趣又奇怪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立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学生认为是鹿角重要,有的认为是鹿腿重要,有的说不一定,要看具体哪方面,这时我就因势利导,根据课文的内容,举出小鹿在没有危险时,鹿角的美丽能增添鹿的魅力;而有危险的时候,鹿腿可以帮助它逃生。因此任何东西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不能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从而导入新课,也就很自然地由无意注意转入为有意注意。
        二、提出较远目标,利用间接兴趣,增强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这就是说有意注意是根据一定目的,必要时要克服一定困难来调节自己的注意。它是可以因为较远的目标和间接兴趣而增强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注意无意注意的应用外,更要注意有意注意的应用。
        教学目标对有意注意的引起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越深刻,有意注意的保持就越好。因此,我在上《鹿角和鹿腿》这篇课文时先交代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可做到心中有数,学习有方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调节自己的注意以便收到更好地效果。但是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对一定事物的保持是有限度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还要经常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问题、新要求,并且要提得具体明确。比如我在教授本课时提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这个道理。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与课堂学生的间接兴趣,让学生知道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三、提出短期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本课学习的注意
        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课课的教学目标来实现的。

每一课都有自己的教学目的,每一课的教学目的达到了,总的单元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鹿角和鹿腿》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学习本课时先提示学生:学习寓言故事的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知道它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而后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故事蕴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进而完成本单元“读懂课文,体会寓言故事,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学会全面看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总目标的学习。因此,当老师提出本课的目标后,促使学生加强对本课学习的注意,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积极地学好这堂课。
        四、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保持有意注意
        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或默读课文时,如果组织得不好,很容易就会使学生分散精力,影响他们的自学效果。为了集中精力保持有意注意,老师这时就必须提出读课文时的要求:一是让学生们读课文时,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出重点词语、生字,以及优美的句、段;二是让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总共有几段,每段又如何划分小层次,这样可促进思维,动脑考虑问题,避免盲目看书,使学生注意力不致涣散,保持积极思维状态,使学生的注意稳定在学习课文的活动上。
        五、利用直接兴趣,引起无意注意,使学生轻松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发生的兴趣。《鹿角和鹿腿》这篇课文中,鹿角精美别致,鹿腿太细难看,鹿对它的角和腿的态度变化等等问题都直接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到底美丽的鹿角重要还是难看的鹿腿重要?这些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在上课时我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并使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解决了问题,学到了知识,理解了课文,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和疲劳,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交替进行,有利提高了本课的教学效果。
        六、课堂上随时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及时组织学生的注意
        一般地说,注意这种心理活动是有明显的外部表现的。当你的学生认真听课时,他会用双眼紧紧地盯着你的一举一动,听得完全入神,甚至他们此时的呼吸也会变得细而匀,这是正常的表现,也就是说学生此时的注意和外部表现完全一致。但是班里的学生有以下情况,教师就应该及时掌握并重新组织学生的注意了。其一,貌似注意,实质没有注意,这类学生上课时也会注视着老师,身体也会一动不动的。可是当老师让他们回答问题时,他们却坐在那里发愣,直到同桌提醒了才一下子醒悟过来,“噢”的一声站了起来。这种现象是学生貌似注意,实质没有注意。其二,貌似没注意实质也真没注意。这种现象就经常见了,比如上课时东张西望,或在下面摆弄东西。
        看来,教师在上课时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课,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及时有目的、有效地重新组织学生的注意,才能使这堂课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使两种注意相互转化,以保持稳定的注意
        在上《鹿角和鹿腿》这课时,我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朗读、默读、讨论、发言、查字典、提问题、自学领悟等一系列的活动,这样就避免了教学过程的单一化、呆板化,而学生们也不会感到疲劳,注意涣散。其实在教学中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更加要求两种注意的参加、交替进行。小学生的注意时间短,容易分散,在教学中只有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不断变换,引起他们的注意,把学生们“引”到直接参与教学的活动中,使孩子们的注意有张有弛,不感到疲劳,这样整堂课下来,教学的效果才达到最佳。
        因此,在教学中正确处理两种注意互相交替的关系,对保持学生的注意是十分重要的。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注意规律的运用,又要重视注意的引导。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而且还要重视“注意”的引导,积极引导实现教学中“引”的艺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