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大数据背景下美术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孔媛媛
[导读]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理念的高速发展,大数据对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孔媛媛
        安徽省亳州市第十一中学236800
        摘要:随着当前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理念的高速发展,大数据对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美术教师想要使初中美术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可以把大数据的理念渗透到初中美术教学当中,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通过大数据反映出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的不足住处,从而使初中美术教师能够及时转变教学模式,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借助大数据的力量,掌握每位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最终促使初中美术教学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下;美术教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影响
        引言:在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初中美术教师要格外注重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积极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阐述了初中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希望为广大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一、在初中美术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对优秀作品进行赏析和品鉴是初中美术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没事教师在带领学生模仿绘画技巧和欣赏国内外名作的同时,也时刻浸染着学生的内心。初中学生的心理如果是健康的、正能量十足的,那么他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是积极进取、活泼向上的,在这种美好情绪的熏陶下学生对待学习自然也会充满热情,学习成绩也会逐渐提升,可见,高效的美术教学可以影响、治疗、矫正和改善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也就是说美术作品的欣赏具有很好的心理问题纠正作用。特别是在竞争压力日益增加的今天,每位初中学生都面临着中考、升学、择校的压力,在压力和哭闹当中,他们的内心难免会感到焦虑、不安、负面情绪增多、身心疲惫不堪,倘若此时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排解烦恼和压力,让学生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深刻领悟,也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得以放松,缓解生活与学习当中的紧张感和压迫感,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这种在艺术美的感受中逐渐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引导方式。

例如,初中美术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学期课程《各具特色的欧美美术作品》这一课时,当带领学生欣赏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时,可以感受到作品当中明亮与温暖的光泽,感受到作品当中动人心弦的美感,从而体会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初中学生可以从作品当中受到感染,从作品当中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健康情感因素,可见,美术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在初中美术教学当中构建学生健康的人格
        初中美术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当中进行心贴心的的沟通交流,美术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绘画技术的同时,还可以潜移默化的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特别是对于正处于心理发育期的初中学生而言。初中美术教师在进行不同作品的教学时可以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精神的力量和美好品质的传递,美术作品当中往往都蕴含着丰富情感、政治思想、人生哲理以及高尚品格,在学习这些作品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技巧以及表现力,还能够洗涤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道德情操以及高尚的精神品格,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众多伟大的美术家都会将自身高尚的人格融入到作品之中,使其作品更真实、更具感染力。而将这些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品格传递给学生是中学阶段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对待自然、社会、学习和生活的时候之中保持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美术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榜样力量,渊博的知识、良好的行为举止、幽默的谈吐、柔性的言语都时刻吸引着学生学习美术课程,追求美的愿望和动力。例如,初中美术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学期课程《色彩的感染力》这一课时,在带领学生欣赏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时,作品当中色彩匀净明丽,极富美感,这壮丽秀美的山水,可以将学生的思绪带入超乎物象之外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辽阔与壮丽,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这种情感的渲染下,促使学生拥有学好美术课程的强烈动机,并树立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崇高理想。可见,初中学生在多种美的感染下,可以更主动积极的接受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美术核心素养,促进其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结束语:总而言之,心理健康表现在学生在社会、生活以及学习当中和他人可以良好沟通、合作、协调的能力,可以很好的面对和处理日常生活当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初中美术教学对于学习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运用美术的内涵、基本知识以及审美能力,让学生可以适应人类社会、生活、文化以及精神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美术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山.高等教育心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6:l 31.
[2]万明钢,李艳红.“学会共存”的教育理想与实践——。德洛尔报告”的重新解读[J].教育研究,2006(12):19—23.
[3]林崇德.我的心理学观: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0: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