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张琰
[导读] 在小学教育中,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其对于增强核心素养建设,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其创造力和理解力有重要价值。
        张琰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江苏 苏州215006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其对于增强核心素养建设,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其创造力和理解力有重要价值。本文就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堂、项目化教学、开展策略
引言
        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近些年来,互联网平台中的信息传播量越来越大,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时代已经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必须要不断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其中,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了广大教师们的重点关注,其主张学与用结合,通过项目引领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和开拓思维能力。
1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主张学习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其中,要善于把项目作为核心工作点,加强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讲解和应用。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来设计项目,并且将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融入到其中,从而增加教学过程对于学生们的亲和力,让学生不感到陌生,也不感到害怕,从而能够放松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现代教育部发展步伐的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深入渗透到了各个教学阶层,而且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教师要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多元化的课程活动,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同时,要应用项目化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我们主张情境性与整体性原则,任何理论知识都不能够脱离实际而存在,这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本原则[1]。
        虽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教育圈中始终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标准和体系,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受到制约,一方面,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型的教育模式层出不穷,现在的小学生属于00后,其对于信息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对于各种新型技术的接收程度和认知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项目引入的方式、引入的类别、项目开展内容仍然值得探讨。另一方面,相比较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学科,教师普遍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导致学校规定的信息技术课时非常有限,教师难以开展系统化的教学。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结合文献和案例开展高效的教学设计,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为学生们构建系统化的知识树,从而提高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能力[2]。
2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开展策略
2.1搭建真实情境,实现对于信息技术的深度认知
        从学习的本质上而言,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课堂能够唤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以及教材大纲来开展教学设计,所选取的问题要源自真实情境。在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过程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们学习和探索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要意识到人工智能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一件事物,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内容为学生们搜集人工智能应用案例,让学生们了解图像处理、AI识别、语音判定等应用场景,从而深度将生活与人工智能联系起来,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制作主题电子报是一项经典课程任务,学生们通过在网络上搜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工成为作品,教学设计流程可以概括为确定海报、主题设计、画出草图、通过软件进行详细的内容制作、作品评价、作品赏析、学生修改完善。这种教学流程属于标准教学法,很多学生仅仅是机械的模仿其他作品,设计缺乏作品的灵魂,这对于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不利的,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真实的课堂情景,实践的内容并非来自学生的真实需求,因此学生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和兴趣于其中,对于学习价值的诉求不足。

由此可见,脱离主体需求的教学设计属于不成功的设计,难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潜力,但是,如果教师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其中,将会激发学生们做项目的真实需求。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参与本地的各种文化活动,然后把印象深刻的物品进行罗列,利用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对物品进行搜寻和分类,并且制作成电子小报进行展览,这种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可以立足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感兴趣的物品进行资料查阅,让作品更加具有生活气息,学生和学生之间乐于互相交换电子小报,让课堂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3]。
2.2强化创客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要强化学生们的创客思维,并以此为核心来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这也是基于人工智能因素渗透的必然要求。需要注意的是,一个良好的驱动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个没有价值的驱动问题则会引发课堂教学的紊乱。例如,信息技术物联网是小学信息课堂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智能风扇的设计来讲解有关传感器的知识以及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个自动温控的电扇,有温度传感器来测量室内温度,超过设定温度自动启动电扇,低于设定温度自动关闭电扇。然后逐步加入其它传感器,用这种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开展项目研究。常见的教学流程为教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分散的类型,然后讲解智能风扇的作用原理以及传感器的工作方式,然后教师演示并且进行风扇的组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虽然上述教学思路比较经典,但是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程度较低,参与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没有采用问题驱动思维,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因此,基于创客思维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把教学重点放置在智能风扇的智能控制方面。例如,教师中经常存在风扇忘记关闭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人体红外传感器实现室内人体活动的检测,进而实现风扇的智能启停,从而节约用电,实现环保。这种教学问题能够聚焦教室场景的使用问题,形成问题驱动的项目[4]。
2.3实现多学科融合的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是与其他学科进行交融和关联的,基于项目化设计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也要实现多学科融合,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且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讨论和研究,开展综合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加轻易的理解相关知识。例如,数学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关的学科,在数学课中,数轴坐标知识与信息技术内容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坐标知识与信息技术课的实践项目青蛙过河有着内在联系,学生必须要学习定点位置以及坐标概念,才能够实现青蛙在荷叶中的移动效果设计。例如,scratch编程里面的坐标体系,角色在舞台上的位置就是通过x、y轴的数值来确定,同时改变坐标数值可以实现角色的移动。结合人工智能的LCD显示模块,可以设计出更多的有趣的作品。另外,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推进过程中,学校必须要做好硬件设备的供应工作,要构建完善、稳定、高速的互联网通信网络,并且定期更新计算机硬件设备,确保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资源支撑来完成项目化课题。另外,要构建完善的云端信息交流平台,为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远程协作与互联提供便捷条件[5]。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化也离不开人工智能教育,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较快,技术融合步伐非常迅速,只有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理念的渗透,推动教育创新和人才创新,才能够所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合当今时代的需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不断革新工作方法,改善工作手段,最终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伟.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行为量化分析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张文质. 课堂教学分析系统CTAS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20.
        [3]彭丽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05.
        [4]李纪亮. 基于任务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5]廖静雅. 基于STEM教育的小学创客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