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了中学国语教育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杨影丽 张鑫
[导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立足的根基,素养的源泉。它背负着民族的历史和精髓。国家的繁荣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杨影丽  张鑫
        辽宁省大石桥市金桥初级中学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立足的根基,素养的源泉。它背负着民族的历史和精髓。国家的繁荣离不开文化的支撑。青少年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中学生生活经验少,鉴别能力弱,容易迷失文化方向,丢失文化的自信,成为没有文化的躯体。怎样巩固民族文化的基础,对民族文化有信心呢?培养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人才就是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主题。
        国语是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和沟通手段,是人类文化的框架支撑,在国语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而言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的内涵,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是完成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构想、价值观、行动基准都有助于新时代的中学生的个性健康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者,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是我们的任务。学校教育在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过程中不仅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还与国家发展的形势密切相关。两者的有机结合,能使中华人在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我们学校是城镇中学,学生的视野有限,学生的家庭教育也较弱。

因此,我们将具体探讨怎样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这对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也有很大的帮助。
        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的方法研究还没有全面开展。特别是在新时代的语言环境下探索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中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朗读古典诗词、文言文,来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养分。让学生对古典诗词、文言文有浓厚的兴趣,七年级主要培养学生了解古诗的词格规则在诗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在反复阅读中感受诗的语言美。以孟子的政治观、处世观、成才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正确的行为习惯。通过诗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目的,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他们服务,寻求知识,选择,学习创造,积极适应未来的人才。选择各学年教科书中最经典的诗词通过品读、感悟、欣赏,从而体会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感受诗的语言之美。发掘吸收体现在文言文教育中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从各学年的教科书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解读、理解、领悟中感受到孔子光辉人格的魅力,并以广泛、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修身。采用孟子的政治观、处世观、成才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正确的行为习惯。范仲淹的“忧先天的忧愁,乐天下”的崇高思想境界,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在传统文化融入国语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落到实处,避免学生的口头化、形式主义,真正让学生在感情上进行一次洗礼,对学生和风雨般的教育让学生真正掌握审美做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