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花
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332000
摘要:学前智障儿童由于身心发育的不健全,使得他们在语言、智力、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重度学生具有气息不足、呼吸方式不正确、发音困难等言语障碍;中、轻度学生具有词汇量少、沟通能力较差、社会交往意识差、合作能力差等特点。近年来在我校学前部开展系列音乐康复课题研究活动,通过音乐课程,减少情绪问题,提升语言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
关键词:音乐;特殊教育;语言能力,策略
一、音乐能促进学前智障生语言的发展
音乐本身是一种语言,让儿童把听到的讲出来是最好的语言能力训练。匈牙利音乐教育学家柯达伊提倡让儿童以充分轻松的状态聆听古典名曲,老师跟着节奏的变化在一旁讲解,直到乐曲结束,让孩子们跟着音乐讲解一遍。如此下来,儿童在音乐方面得到提升,意外的是语言能力比同等水平的孩子提高了许多。通过唱诵歌曲,可扩大词汇积累,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歌唱能提升言语障碍生构音能力的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构音能力和礼貌习惯,在每堂课开始,笔者与学生用《你好歌》互相问好。首先,老师弹琴演唱:“小朋友们好!”,学生集体回唱:“飞飞老师好!”其次,老师与言语能力弱的学生逐一问好,例:师唱:“邵X佳你好!”生唱:“飞飞老师好!”。当有重度障碍学生注意力涣散时,老师唱到他的名字没反应时,老师故意放慢速度,重得唱他的名字,如还未反应,老师就走到他的面前,拉着他的手,说道:“XXX你好!”用眼神—语言辅助,让他完成问好环节。
班级内共有12位学生,开始之初只有4人会说话(唐氏1人、智障1、自闭症2人),除智障生1人外,其余3人只会简单字、两字词语,基本不能完整地说话。通过每节课的反复练习,持续了一个学期,7名轻中度智障生基本能听到歌声后,主动与师生眼神对视并唱歌问好。3名重度智障生听到歌声基本能有反应,只是对视时间较短,基本能唱“老师好”,另2重度言语障碍学生基本能唱“好!”或发出类似“ao”的音。
(二)歌唱能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唱歌曲时,要求吐字清楚,可培养儿童口齿清楚的表达习惯。研究还显示,音乐的反复刺激可有效地帮助语言发展有缺陷的儿童获得矫治或补偿。因为音乐与语言两者均有高低、强弱、快慢、音乐变化等声音因素,经常听音乐可使此类学前儿童对这些声音要素渐趋敏感,进而促进他们逐渐克服语言障碍。
1、对唱可促进学生口语表达。
对唱内容上强调问答式的呼应。如在教授歌曲《大拇指》的过程中,教师唱:“大拇指,大拇指你在哪里?”会简单词汇的学生就会应和道:“我在这里,我在这里”。老师唱道:“你好不好?”学生就会接:“我很好!”当学生学会后,教师会将轻度智障生和中度自闭症学生分为一组,由老师指挥,指向哪队,哪队就先问,另一队就回答;通过边唱边问和边唱边答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促进了他们的小组合作和团队意识。
2、节奏朗诵可提升对语言的理解。
节奏朗诵是一种艺术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可使学前智障生在欢愉的情绪中加深对语言与节奏的感觉和理解。节奏朗诵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深受智障儿童喜爱。学前智障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节奏朗诵的具体内容可以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歌词、童谣、游戏语言,也可以是简单日常词组、象声词,甚至还可以是一些用唇、齿、舌和气息振动发出的音响。如用儿童熟悉的人名、地名、动物名进行节奏的朗诵活动不仅能培养儿童的节奏感,而且能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如在教儿歌《小鸭子》时,教师可通过播放音乐,并根据音乐节奏先做展唇、圆唇、张口和咧嘴等唇操动作,待学生活动后构音器官后再进行发音练习。接着按照钢琴的节奏来唱单元音i a ,如i i | i i | i- | , a a | a a | a - | ; 再跟着琴练习发“鸭”的音ia ia | ia ia | ia - | 。教师再通过夸张的动作,教学生模仿小鸭子的叫声“ga ga ga ”等学生学会了“妈妈”“嘎嘎嘎”“划呀划”等象声词,再教“大脚掌、扁嘴巴、捉鱼虾”等词组。最后引导学生边拍手打节奏边念儿歌:“小鸭/子 /,嘎嘎/嘎 / ,大脚/掌 /,扁嘴/巴 / 。跟着/妈妈/划呀/划 / ,钻进/水里/捉鱼/虾 / 。”大部分学生基本能掌握儿歌节奏后,再适当配合一些手势和肢体的动作,加深学生对儿歌歌词的记忆。
二、音乐能提升学前智障生社会交往能力
学生的社会性是在与周围同学的交往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日益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为儿童提供大量的人际交往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儿童与他人相互理解、交往和合作。
在音乐游戏《碰一碰》中,老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当歌词唱到“碰哪里——小手碰小手”,对应的两个学生就举起小手做碰一碰的动作;当歌词唱到“碰哪里——脑袋碰脑袋”,对应的两个学生就做出脑袋碰脑袋的动作。这个音乐游戏重点培养学生在无声的交流、合作过程中,体验到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人交流的方法和乐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与他人的亲近感。当然,也有例外,有些自闭症儿童触觉敏感、讨厌触碰,当与他人接触时会尖叫,会逃跑。于是笔者就为他们设置一些两人合作,减少触碰的动作。如《捏拢放开》,在这个音乐游戏中,有拍手、拍腿、拍肩和招手的动作,在做拍手动作时,如学生触觉敏感,可以自己独自拍手;触觉不敏感的同学,老师则鼓励他与同伴做击掌动作。儿童在这系列的音乐游戏中,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以及与人相协调,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大大提高。
音乐活动同时还是一种有秩序的社会活动,它需要参加者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活动,同时也促进儿童纪律性和责任感的发展。在音乐游戏《大鼓小鼓》和《碰碰身体》时,老师在培养音乐节奏感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与多名同学共同合作的意识。《大鼓小鼓》让学生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感受他人为我服务的乐趣。《碰碰身体》则培养学生的轮流等待游戏的意识。
总之,在培智学校学前部开展音乐康复课程,通过音乐游戏、歌唱、节奏朗诵等教学形式,丰富了学生的音乐体验。在设置康复目标时,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障碍类型和年龄特点,为每个学生提供全面的支持,让学生都能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音乐康复课程既培养了学生的乐感,稳定了他们的情绪,也在语言与社会交往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春艳主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8
【2】胡世红编著.特殊儿童音乐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