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路径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杨国军 李淑艳 袁巍 张薇 陈颖 王雪 黄耕
[导读] 教育作为供给侧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主要配置渠道,应是最根本的“供给侧”因素。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的要求,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突破口,实施创新、精准、有效的教育供给,
        杨国军  李淑艳  袁巍  张薇  陈颖  王雪  黄耕
        唐山市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教育作为供给侧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主要配置渠道,应是最根本的“供给侧”因素。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的要求,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突破口,实施创新、精准、有效的教育供给,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源配置效率。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人才输出的生命线,然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仍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尤其专业要素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还不能很好地契合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因此为提高专业供给的质量与效率,使其与区域产业定位和发展优势的面向性更强、协调性更好、契合度更高,有必要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供给侧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断完善、创新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共中央面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深层次的问题,从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伟大构想。特别是在过去的 2016 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和路径被运用到经济、医疗、教育等多个社会领域,提升了供给的质量和效益,为我国经济长期健康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同时,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大力实施,河北的战略地位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国家给予更多的扶持,为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创造了历史性机遇。首先,国内国际经济增长模式正处于深度迭代期,加剧了区域间的竞争程度。其次,虽经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但经济总量滞后的状况并未缓解,反而有日益加深的趋势,经济总量的走低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及大产业链的形成,影响到产业协同效应的发挥。在各类生产要素成本进入上升期、资源环境约束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不仅要加快发展的脚步,更要侧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在借助战略新兴产业振兴的机遇和契机时,如何研判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教育作为供给侧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主要配置渠道,应是最根本的“供给侧”因素。而职业教育较之其他的教育类型而言,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紧密。尤其担负着向社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更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象也是承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成效显著。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提出的要求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主管单位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治理层面,包括制度、体制、机制的供给,各专业招生规模的审核、经费的投入及相关权益的分配等要素;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承办者来说,主要体现在院校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要素;除此之外,还包括行业、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方同政府、院校之间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经费供给等方面的协作。对比可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要素是联系政府、院校及行业、企业等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方的重要纽带。的确,伴随着经济产业的变革,对高等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影响体现在专业层面。专业建设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院校的招生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互联网+”、“中国制造 2025”等国家战略,旨在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以智能制造为中心的工业现代化发展。

这就催生出很多新的行业与职业,需要大量与工业现代化岗位设置相匹配的技能工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必须前瞻性的满足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输出的劳动力资源才能够有效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动力,并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结构无法适应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无法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因此,以上问题根本上就是专业结构的旧供给与产业结构的新需求之间出现了问题。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做出相应的优化与调整。
        首先,要破除“专业”与“产业”的二元分立,使得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当前,仍有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不重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随意扩张各专业的规模,片面追求专业的大而全,忽视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很多开设高职专业的院校尤其热衷于开设那些规模效应比较明显、专业设置门槛比较低、同质化程度严重的文科专业,导致院校专业特色不明显,发展受限,培养的学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造成结构性失业。
        其次,各类开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院校在打造适应政策导向、行业所需专业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实施错位发展的战略。因为,热门的专业容易形成跟风现象,造成激烈竞争,不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立足院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设与之匹配的专业,则可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问题,能够与当地企业、行业良性互动,群策群力促进专业的做大做强。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形成稳定的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对那些符合政策导向、契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做好加法,对那些不契合区域经济发展、专业的同质化严重,专业品牌效应不明显、就业率低、规模效应不明显的专业则应果断淘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供给应提高供给的质量与效率,注重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专业设置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契合度及专业结构面向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等方面。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才能够匹配经济社会的发展。
        3、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区域高素质劳动力供给的主要配置渠道,应是最根本的供给侧因素。提升高职专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力,也应是当今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省域高职专业的发展作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有效给的突破口,应引起省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专业结构优化的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研究比较少,但专业结构的优化关切到经济社会的产业变革,可谓意义重大。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我会再接再厉的跟踪与研及其他省份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情况,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也期待我国各省份可以实现专业的有效供给,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且主动适应
并引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的思考[J]. 邱莉霞.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4)
[2]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动态机制建设研究[J]. 刘燕,吴玉剑.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08)
[3]创新驱动下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综述研究[J]. 李妮.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1)
[4]高等职业院校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究[J]. 韩晓冬,王丽颖.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03)
[5]教育供给侧改革视野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探讨[J]. 尤子鹃.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7)
[6]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推进路径[J].   职教论坛. 2016(31)
[7]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论略[J]. 吴兴富,何学军.  教育与职业. 2017(03)

课题来源:河北省教育厅课题,课题编号SD17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