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下当代版画的创作转向》286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王园
[导读] 该论文以当代版画的创作转向为切入点,探讨图像时代与当代版画创作的关系。
        王园
        鲁迅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110000
        摘  要
        该论文以当代版画的创作转向为切入点,探讨图像时代与当代版画创作的关系。版画创作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同时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影响,图像时代又如何影响当代版画的创作?版画家们又是如何应对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章“图像时代的狂欢”阐述了“图像”的基本概念以及图像时代的特征,表明图像时代的信息化特征。第二章“图像与当代版画的互动与融合”,阐述了版画艺术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艺术家对于图像的运用也越加广泛和熟练。通过案例分析版画家作品形成的条件和因素,进一步说明版画创作受到了图像文化的影响。第三章“图像时代对自身艺术创作的思考与探索”,阐述了图像文化对作者艺术创作的影响,通过搜集素材的过程以及绘制创作草图的准备,使之不断的汲取灵感和创作经验,最后达到情感的释放,并且使作者有了更多的体验和感悟。该论文利用案例分析法和图像分析等方法,厘清图像文化对当代版画艺术创作转向的影响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当代版画创作风格变化的内因和外因,以及版画家对于图像的应用和再创造。从中探索出版画家的手段与思维,结合自身的经验体会加以分析总结出图像与版画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同时也正在潜移默化改变着作者的创作思维方式。
        关键词:图像;当代版画;版画家;图像文化
        第1章 图像时代的狂欢
        1.1 图像概念的介入
        人类自文明开始,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记录记载我们感受和接收到的信息。随着时代在改变,记录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并且多种多样。图像就是记录人类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图像自古就有,如在我国发现最早的刻画在龟甲上的象形符号。墓室,山岩还有陶罐上的绘画,及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都属于图像。
        在西方文艺复兴的进程中,“图像”一词才开始使用,来自西方艺术史译著中图像通常指image、icon和picture等衍生词。并且,在十八世纪以后图像发挥着重要的审美功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图像不但是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更是对心里印象的表达。图像是一种文化形态,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实证依据。
         “图像”在当今学者看来,大多是利用科技手段制作的摄影及影像作品。图像一直被很多的哲学家和学者用来解释世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就说:“世界的图像并不是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世界被把握成了图像”[[]]。他认为“图像时代”的特点是:“图像成为人们把握世界的手段”。这与科技化网络化在今天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在本文中讨论的“图像”,主要指摄影,影像及技术复制电脑处理等。图像进入大众的视野,并与身边的各种各样的事物发生关系,产生出无穷大的价值与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互联网迅速潜入千家万户,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图像成了大众传播信息的载体。随之而来的是艺术家以更加敏锐的触觉,发现并开始接受和利用图像带来的便捷和新鲜感,从而引入到创作中,在画面中呈现出以往不一样的效果,成为特殊的语言样式。电脑制图的可操作性和丰富性似乎对写实绘画的群体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然而,绘画在摄影和电脑制图出现之后,却并没有消失,而是丰富了绘画多样性探求的可能性。
        1.2 图像时代的特征
        每一个时代都具有每一个时代的特征,图画是再现世界的方式,也是理解和检验世界的方式。摄影发明之前,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是受到地域和时间等限制,艺术家凭借自己的视角,脑力,体力及技术将艺术创作展现给大众,试图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他的情感和客观世界的存在。
        图像时代的特征以商业性,信息化以及混合性为主,科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图像的生产与使用更加便捷,人们获取信息也更加便利。图像生产与消费形成了正如德波笔下的“景观社会”[[[] 范晓楠著:《景观社会的图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洲绘画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图像成为可以出售的商品。它的传播功能让受众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社交媒体表达内在的心情。正如米歇尔·德赛图所言:“从电视到报纸,从广告到各类商业形象,我们的社会充斥着像癌症一样疯长的视觉现象,所有东西的价值都取决于显示或被显示的能力,谈话也被转化为视觉过程。这是一种眼睛的史诗,阅读冲动的史诗。”用速写抓住事物特征表达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情感,这样的手段与方式开始慢慢转向利用电脑软件与摄影来进行创作,图像在这个时代为绘画艺术的再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图像时代的艺术特征已经不仅仅是之前单纯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对于图像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艺术的形式更多的受到当代信息技术与摄影的影响(附图1-1)。通常商业活动做宣传广告,图像是其主要的宣传途径,因此图像时代的一大特点,也是信息化。安迪·沃霍尔就是典型的利用商业广告将图像时代的符号运用到宣传与推广中。传统的绘画艺术通过摄影,扫描,电脑的处理就可以快速的产生一些图像。它不是单纯的绘画艺术,也不是单纯的商业,而是将二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混合性特征。激发了我们观看的欲望,带给人们不同的观感抓住了我们的眼球。

         第2章 图像与当代版画的互动与融合
        2.1 当代版画图像的介入
        中国创作版画发展史上有三个重要时期,第一次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上出现的创作木刻,以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为主导的版画创作,具有革命意义。第二次为五十至六十年代,是版画创作的成熟期,此时版画家更加专业化,制作水平精良,由功利型向审美性转向。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是中国版画创作的高峰期[[[] 齐凤阁:《超越与裂变——20世纪中国版画评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5月。]],画家们受西方艺术思潮影响,形成强大的自主意识,创作群体的增加随之而来的展览增多,为版画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生机。
        在经历了不同时期的版画创作,由题材的转变到摆脱历史的束缚,艺术家们一直在寻找一条属于版画自身的发展道路。不得不说自从互联网1994年开始进入中国,我们的视觉形式从单一转向多元。掀起了新一波的技术浪潮。信息的不断更新不断蜕变,使我们的视网膜应接不暇。信息获取的便利性,被敏感的艺术家察觉到,在绘画作品中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视觉形式。版画则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新局面,版画的形式语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如果说任何一门视觉艺术,都关注于表现形式的创造性,而现在正处于发展和更新中的版画艺术,正根植于画面构成的内因和外延的拓展,从视知觉的“信息积累”到版画创作的表现形式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是不断递进和深化的过程。
        罗伯特·劳申伯格打破绘画的原有定义特征,把绘画、摄影等原始材料拼合起来,做成绘画。1970年创作的《信号》,把实事新闻图片中重大的事件照片,剪贴、翻拍并以丝网版画方式印在画布上,构成极其集中而又熟悉的时代“信号”。 上面有肯尼迪施政演说、暗杀名人事件、太空飞行、月球登陆、无上衣摇摆舞、越南战争。艺术家将作品以时空错位的方式打破和谐,注重视觉冲击力,产生出的怪异效果,从传统的造型语系脱颖而出,为我们的观看翻开新的一页。
        版画做为艺术的一种,其拥有着与绘画共同的知觉因素,无论是制版过程的丰富,还是印刷技法过程的特殊,都是以画面语言形式产生的美感为主要特征。版画家乐于尝试新的技法与表现语言,并且发现和探索出越来越多的形式语言介入到制版和印刷中去。其中在各大版画展览中,我们看到版画创作焕然一新的面貌和与时俱进的脚步。在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作品集中[[]],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版画家展示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作品的内容,题材,形式与语言等各方面风格迥异。传达出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思想内涵,也体现了时代带给他们的艺术特征,每一届的展览都让笔者有更新的认识去品味和思考。第一届的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中,笔者看到了一个集中展现现当代的版画作品,他们的制作技术精良,版种多样,风格各异。显示出了版画语言正在走向当代,那么作品的当代性不能不吸取社会上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文化符号,电脑制作与摄影的影响在作品中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在2007年入选的223件作品中,将图像作为主要的创作依据的作品就已经出现了。版画艺术家将图片进行置换、挪用亦或是将图片元素进行抽离等,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再进行版画的创作。
        2.2 版画家的手段与思维
        当90年代“政治波普”出现后在西方走红。以王广义创作的《大批判》为代表的“中国符号”逐渐实现本土化转变,艺术家不再拘泥于传统方式上表达,开始借鉴和挪用现代化符号特征。作品从形式上的创新到观念上的创新已经作用于艺术家的想象中,并且影响到了之后的很多艺术家创作。
        梁练方的凸版作品《附近的人》作品以100个方形木刻组合在一起。画面内容是100个人不同的生活状态,每一幅有来自自拍以及他人拍摄的照片,图片就是我们平时使用的微信头像。版画家利用了现有的头像做为创作的内容与元素。在画面中女性形象成为最主要的表达内容,他们在各自的生活场景,不同的表情姿态,传达给人不同的感受,利用角刀与圆刀的刻画展现“头像”的黑白灰,艺术家抓住人物的微妙表情,画面中她们注视镜头,或微笑或严肃,让人不禁猜测她们在拍摄时究竟在想什么?人物背景不做太多的处理。梁练方抓住时代特有的自拍方式,借助微信头像所带来的灵感,运用木刻版画的艺术语言,传递出他的思想观念与个人的情感,通过大众媒介——聊天休闲娱乐等软件,创造出新的语言样式,这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通讯软件的使用,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晒朋友圈、晒美食、晒美颜、更换头像等,仿佛“拉近了”距离隔空在和你沟通。信息的泛滥,图像的狂欢刺激每一个人的感官世界。然而,艺术家的选择与应用带给我们不同寻常的视觉体验,互联网与大众传媒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拥抱着每一个需要它的人。如何迎接和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如何超越肤浅的表层去理解艺术创作中多维情感和独特思想,我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内心追寻的需要。

        在近些年的美术展中,绘画的样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不得不说将各种现实的生活图像或社会公共的图像抽离出来,用做作品的图像符号,移形异色或夸张处理等。使图像脱离了原来的社会语境,内涵与所赋予的意义发生了改变。
        2.3 图像与版画的当代际遇
        人类文明的记录和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语文的形式包括语言和文字等,另一种是以图像的形式包括图形,图片与影像等。以语文为主要记录方式和传播文明手段的时间有近五千年,且沿用至今。以视觉书写形式的图像使用,已有数万年甚至更久远,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且更早的为人类所用。没有系统学过绘画的成年人,从岩画或是壁画上仍能读出所表达的形象或是内容。婴幼儿从认识周边的世界开始,视觉符号就一直是他启蒙阶段的开端。
        图像时代”下“架上绘画”的模式发生了转变,影响架上绘画艺术发展的高科技主要是指一些电脑,扫描仪,投影仪等一些设备。传统的架上绘画是艺术家对于一些客观事物进行掌握了解和感受,在脑中形成预想图式,纸上或布上留有笔触,艺术家的情绪也会杂糅在此上,此间会有不确定性和瞬间效果。结合画家本人独特艺术语言样式而最终形成绘画作品。电子科技技术的介入,由感光主体的实物输入到电脑之中,随后采取一些处理图片的技术例如Photoshop,进行修改和调整,通过对图片放大、夸张、扭曲、去色、替换、拟合、拼接等二次加工,带来了新的绘画语言和创作方式。激光雕刻通过计算机输入进去的图形,利用数控技术和激光加工,经过物理变化或是溶化和汽化,雕刻或是切割出输入的图形,不仅速度快而且更精确。木板,金属板和塑料板等都适用,应用范围之广,不受数量的限制。
        版画的“复数性”通常是人们界定版画的标准之一,可是摄影照片的出现,版画的这一特性就变的越来越不明显。过去一直在沿用1960年代在国际造型美术学会议案的三项规定标准“怎样才能称为版画原作作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有的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版画自身发展的需求。“在2018年9月25日,国际学院版画联盟展览的研讨会上,迈克尔·坎普森(Michael Kempson)、彼得·博斯蒂尔(Peter Bosteels)、约瑟夫·舍尔(Joseph Scheer)郭鉴文、王华祥等20余位艺术家通过演讲与议题讨论,达成共识:一、数码版画可被常规展览纳入。二、独幅版画是版画。三、基于原作进行再创作也被界定为原创版画。四、摄影版画作品可被纳入版画展览。这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讨论版画定义标准后的第二次世界性大会,版画的定义标准又拓宽了一大步。”[[。]]在此之前的模糊地带,不被确定和肯定的现在终于有了明确的回答。“版”的疆域拓宽了,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版画的重新定义更具有了现代感:数码、复数性、原作再创造、摄影。为此,版画的创作增加了更多可能性,可塑性。
         第3章 图像时代对自身艺术创作的思考与探索
        3.1 创作思维方式的改变
        图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学习,工作,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iPad,电脑,手机等通讯软件的应用使受众的人群不断增加,不仅仅是青年人的范围,老年人,儿童同样乐于使用,人们通过图文推送获取所要了解的知识或是新闻。这种信息的传播提高了受众群体的认知水平,改变了原来的阅读方式,拓宽了媒介的应用属性,增加了信息获取的途径。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电视,电影都在推送着带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似乎争分夺秒想占用你的“眼球”,让你了解关于“它”的更多信息。这也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观看问题的角度,影响我在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同时,影响我在这个多元化时代下学习绘画的矛盾心理,以及对于创作思维方式的训练过程。
        摄影及影像技术的发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使现代绘画迸发出新的迹象。我们用手机拍摄喜欢的风景,动物,人物记录瞬间发生的时刻,图像就这样被存储在手机里。有人喜欢直接用电脑软件作图,大卫·霍克尼就是其中一个。他喜欢用ipad做画。他曾说“我可以用ipad拍照、编辑,剪掉不要的人物,在上面继续画,将它们做各种转换,我可以对照片做各种各样的加工。”现代媒介、工具、技术正在改变绘画的方式,表面上绘画看似封闭,可它却更加的多元与包容。马丁·盖福德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革命,其深刻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15世纪印刷术的出现、19世纪摄影术的出现以及20世纪电影的出现。过去10年里出现的技术允许大量普通人几乎一拍完照——不管是静态照片还是活动影像——立刻就能通过推特、Instagram、WhatsApp以及Snapchat等平台发布全世界,或者至少也能发布给关注自己的好友和熟人。”[[]]以上不难发现,照片视频正以它的速度被更多人看见和使用。
        3.2 创作结果的反思
        在我创作之前会预想作品做完时的效果,然后去大量收集和整理资料。无论是网上下载的,还是画册中的,以及我自己日常拍摄的照片,它们都是我创作时灵感的来源。此时,我会调动起每一根神经,浏览雕塑,油画,纤维艺术,装置艺术等,这些都会帮助我转换思维。观察它们最打动我的地方,试图揣测艺术家的心意,以及网上搜索他的人生经历,分析影响到作品的内因和外因。用以往的经验去感知艺术家的创造,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观看和理解,对作品有意识的删减,简化或是浓缩。有时,人们会认为画家不像科研人员思考那样的专注,那么敏锐的洞察力,事实是他们已经具备了以上特点,而且还要下意识的判断自己作品的走向,以及要达到的效果。
        利用情感和理性同时作用于绘画中。布洛克曾经说过:“情感的意义一旦成为公共的,任何一种能展示出这种公共特征的东西,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能被自动地和必然的理解为某种情感——从持续不断的闹钟声到警笛的不祥长鸣,再到黄昏时扫过树梢的忧郁的风。”情感的共鸣让观者与作者间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塞缪尔·亚历山大曾说“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并不是从同艺术作品息息相关的已经完成的想象经验中得出的,而是源于兴奋与激情,对某一主题的热情……诗人会因为某个使他刺激的主题而挤压出一首诗,这就是诗歌产生的过程。”[[[] [美]杜威著,程颖译:《艺术即体验》,金城出版社,2011年1月。]]通过分析这段话表明,作品的创作离不开艺术家或作者的内在感受与情感的释放。艺术家创作一幅作品,需要长时间的思考,生活经验的积累,然后通过媒介物,技法展现在画布上。灵感潜藏在先前的经验中,在受到外界的刺激后,激发出潜藏在内部的原始感受。当灵感在积累阶段还未成熟时,需要借助外部的能量,帮助它完成收集工作。如果灵感本身就存在不必积累,那就不会有人到大自然,到人群中,或是借助美术馆或书籍来寻找它了。
        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形态并不是画家的自言自语,版画的当代属性与社会发展的当代进程是密不可分的。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是为更好的体现当代版画的思想观念与形式语言创新。
        结 论
        黑格尔说:“对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阐释都依赖于对所有文化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沿革的解释。”中国版画创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承载的责任是不同的,无论是初期受德国表现主义与苏联版画的影响,还是之后对语言、语境的转换又回归到传统。以及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它的“挺身而出”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创作版画发展的曲折道路上,正一步一步由本土的民族的向国际化迈进。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对创作版画更深层次的探索,是艺术家们一直思考和离不开的重要话题。
        本篇论文通过图像时代对艺术家以及当代版画创作的影响研究,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创作版画风格演变的再认识和学习。本文从图像时代的特征着手,分析艺术家作品的表现形式,从中探索出版画家的手段与思维,以及对我在创作版画时构思的影响。这也是我研究当代版画创作转向的初衷。
        从对创作型版画的研究,到毕业创作的应用实践,这是一个逐渐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我论文和毕业创作得以展开的重要条件。通过毕业创作的制作流程,使我了解图像的处理加工离不开艺术家的思想深度和精神境界,好的作品总是耐人寻味,超越技术层面超越个体局限,对生命的体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揭示出社会的普遍意义和人生价值所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