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史料"运用探讨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逄淑
[导读] 新高考实行的“3+1+2”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新的赋分制度,高考命题方式的灵活化,以及学生的灵活选择权利,给高中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逄淑
        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高级中学   山东省  青岛市   266400   
        摘要:新高考实行的“3+1+2”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新的赋分制度,高考命题方式的灵活化,以及学生的灵活选择权利,给高中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自2017年开始,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学科教学的工作重心之一。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方式,对学科素养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围绕“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展开讨论,重点分析如何在历史课堂有效利用“史料”,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史料实证素养
引言
        学科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改革的热点话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新的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内容、培养要求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从高考改革背景来看,历史高考的命题方式、材料选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考察内容中有关历史史料的综合考察,客观反映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价值。但在具体的史料教学环节,由于教师主观层面的不重视、认知不全,以及客观层面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的限制,史料教学的实际成效并不显著。
1 “新”高考背景下史料教学的难点
        一般认为,史料是前人活动留下的重要痕迹,对史料的概念以及史料的应用引起足够的重视,树立泛史料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引导学生以客观、公正地看待史料具备的证据价值,对学生实证精神的形成有关键作用[1]。当前,新高考命题内容、命题方式的变化,以及高中历史的课程标准,均体现出了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而史料教学的实施,必须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逐步培养学生正确区分不同史料类型的能力;(2)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史料背后的证据价值;(3)鼓励学生对不同观点、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分析、对比,从中发现问题;(4)致力于学生史料运用能力的提升,为其今后利用史料探究问题、论述观点提供必要的支持。就实际教学环境与教学成果来看,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部分教师在教学环节容易犯“为了应用史料而将史料直接照搬至历史课堂”的错误,盲目应用史料,不仅会影响到史料教学的效果,还会对学生学习史料、认识史料概念形成制约作用。此外,史料教学过分关注学生对史料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会直接限制史料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史料应用价值的体现[2]。
2 “新”高考背景下历史史料的合理应用策略
2.1 更新教学观念,多元化史料应用方式
        教师对史料应用持有的观点,以及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形成的认知,会直接左右历史史料教学的成果。既往的教学实践反馈,固有的教学观念会制约教学样式的改革以及新标准的落实,关注高考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面临的新要求,关注课程观念的额更新,对历史课堂的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落实等皆有重要意义。对于史料教学,教师应当首先保证选取的历史史料、设计的史料教学方案能够充分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色,保证史料的应用能够真正为历史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服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个性与情感的塑造,以学生个体的学习经验为切入点,逐步更新课程观。

对于史料教学样式的选择,笔者认为,史料教学有必要对以下两个问题给予高度重视:(1)对局势的冷静分析与反思;(2)对历史认知产生历程的真实体验。在局势分析层面,学生容易将历史史料片面地视作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起因、经过、结果,以及该历史事件发生的意义、对后世的影响,受此类思维的影响,学生会直接将历史史料与静态的历史知识划上等号,而这对学生实证精神的培养没有显著意义。历年高考的分析结果亦表明,学生在接触到较多的历史史料以后,很容易出现记忆混淆或者阅读、分析史料存在能力不足问题等现象。进一步分析上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大多与学生不清楚历史认识的产生过程,以及不会构建历史认知有关。对于历史认知产生历程的体验,教师在筛选史料、组织课堂活动时,应当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当学生对史料的全貌有大概认知以后,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站在历史学家的角度,尝试对该事件进行分析[3]。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事件时,教师一般会侧重于鸦片战争事件发生的背景、影响等固定内容的讲述,甚至会直接要求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理解鸦片战争这一事件。为了保证史料的应用效果,教学活动就不应当局限于特定事件的固定知识点,而要从现有的史料出发,以恰当的方式重现战争经过,然后鼓励学生在此过程中利用历史事实推导鸦片战争发生的诱因,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以及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当时社会可能遭受的影响。在推导的过程中,学生将利用教材、教师提供的史料,直观地感知历史事件。
2.2 把握史料的多层含义,合理抉择学习方式
        在史料教学中,教师的史学理论素养,是影响其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从新高考提出的要求来看,提升高中历史教师的史学理论素养已迫在眉睫。目前,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对史料教学仍然比较陌生,缺乏对史料的正确理解以及足够的史学理论素养,其中最为普遍的表现是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到史料的多层涵义,这对历史史料的开发以及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较为不利。有鉴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重新审视历史史料的多层涵义,以及历史学科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明确各类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以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自我执教水平为目标,自主完成史料教学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切实提升自我史学理论素养。例如,了解历史学家在思考史料时的思维方式,熟悉史学家对历史史料的态度以及工作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在基本掌握史学家的工作方法以后,组织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效仿历史学家的做法,将历史史料置于相应的背景中进行考察,从历史长河中发现历史事件出现的原因以及具体的影响。除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学习外,历史比较研究法也是学习、应用史料时比较常用的方法,为了保证史料教学的质量,提升史料应用的合理性,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比较研究法在史料学习中的应用,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完成史料的整体考察等为目的,合理创设应用比较研究法的场景。从实践成效来看,历史比较对把握事件的纵横关系、探讨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积极意义。
3 结语
        在“新”高考背景下,历史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目标,历史教师应当重新审视史料与核心素养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史料实证素养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性,关注学生证据意识、实证精神的培养,从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层面制定可行的改革措施,同时自觉提升史学理论素养,不断提高史料教学的综合能力,保证史料在历史课堂的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 蒋勤思.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史料"运用[J]. 电脑乐园·信息化教学, 2019(3): 0179.
[2] 卢成中.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问题探讨[J]. 东西南北:教育, 2019(3):68.
[3] 杨海燕. 论从史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之过程与步骤[J]. 新课程(教师版), 2019, (00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