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利
锦州市第十六初级中学 辽宁省锦州市 121000
缘起,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学习开始
2017年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北京参加了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课堂。学习过程中,学员们的巨大转变让我深受触动: 有问题少年的幡然悔悟; 有破裂家庭的现场复合; 有人因重新寻找到内心方向而留下了喜悦的泪水,也有人在经历了世事无常后又重新燃起了勇气和希望… 在传统文化的洗礼下,我们一次次被震撼: 为传统文化的博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而震撼,为”立命,改过,积善,谦德”这些千载传承的古训所带给现代每个人的真切改变而震撼. 我们一次次被感动: 为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深刻链接而感动. 身为一名从业 30 年的音乐教师,看到了太多自己的学生和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这 30 年来,社会结构变革,家庭形式改变,传播方式多元,所引发的学生群体精神困境的难题: 唯学习成绩论与年轻人们”躺平”现象如何破局? 随着离婚率逐年走高,在爱的缺失下,孩子们是否能拥有一种重新找回自我安全感的方法? 2020 全球疫情大爆发后,互联网知识教学方式一下子被全球人民所接受,在知识的获取途径越来越便利,传播并不受地域局限的今天,教师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这一系列问题都摆在了当代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从 2017 年的传统文化学习后,在洗礼中改变的我, 把从公益课程中学习到的几首经典传统文化的歌曲和手语舞<三德歌> <礼> <国家>,带入了音乐课堂。经过近 3 年的摸索,终于欣慰的看到了一点点改变.
改变,两个学生的真实案例
1.在学《三德歌》时,设计的一个环节是让同学们在歌词中找到”三德”--孝德,诚德,爱德,在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时 ,我发现有个别同学有不同的看法: 如七年二班顾妍娇同学说,我只会孝敬我的奶奶和爸爸,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的直觉反应, 这是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通过歌曲的学习,能让她把多年的”心结”在课堂上表达出来,就是个不错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看见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 她的情绪能被看见才会照进光,而真正的看见是能看到她的情绪和感受,看到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渴望。因此,在课堂上我微笑的接受了她的情绪,下课后找她聊天,才知道在她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印象中她就从来没有见过妈妈, 当然,每个孩子对妈妈的渴望是不可能被理智控制的, 但当外界环境不允许的时候,这些情绪就被压制在内心深处,因无处释放而引发多种成长问题,但有幸的是,在歌曲学习中,这种情绪被激发出来,被老师看见了,看见了,也就释放了,释放了就轻松了,轻松了就开心了.事实证明,这个孩子后面几年的情绪和学习都很稳定,那天和她单独聊天后她最后绽放的发自内心的甜甜微笑也让我久久难忘.
2.八年一班有位叫刘宏宇的同学,就是传统上大多数人所说的”差生”--不爱学习,比较淘气. 在课堂上我想办法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发挥他的优势,我与他做了个约定: 让他给同学们做领舞,前提是他确实能跳出领舞者的样子。这个从来都不被认可的同学,努力认真起来一点都不比别人差. 在学习手语舞《国家》时,特别用心的学习每一句歌词,每一个动作,还偷偷告诉我他回家练习了很多遍,最后领舞的人选非他莫属,他原本的自信心被一只爱国情怀的手语舞重新激发起来.
这不禁让我自问,我们该如何定义”好学生”?更进一步说,就是我们该如何定义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成功”?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好学生就等于学习成绩好,长大后的成功就等于金钱、名誉、权力,这不能说不对,但这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外在体现,他并不是”好”或”成功”的本身。正如一片森林需要有树木,溪水,小虫,一个国家的发展也需要更多多元化的角色协同才能发挥效能.每个人的优势不同,在各行各业里都有能做的出色的人.那么,对于”好学生”和”成功”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心理学认为,”成功”是个人一生的成就,来自于个人工作、生活中所创造出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简单地说,你活得有意义,你就成功了。你的人生符合你自己的认知和预期,那就是成功的。换句话说,只要我们通过努力达成的、个人自我认可、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状态,就是成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功。所以,学习成绩固然关键,但引导学生寻找到内心深处的渴望,寻找到自我价值感,往往比单纯的成绩更重要.看,学生们在手语舞的集体操中的自豪感是多么迷人.
思考, 面向未来, 音乐教师的角色转变
1. 音乐教师正在向情绪劳动者转变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便捷,丰富 ,那么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能是否需要有所转变呢?” 一本教材打天下”的方式正在逐渐转换成情绪劳动--除了常规的授课外,激发学生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的观察角度,独立思考能力,体会学生的情绪,协助学生寻找他们内心的成长动力等等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加油的肢体动作,每天一对一的交流沟通,孩子们都会受到激励,而这一切都叫”情绪劳动”.一个典型的情绪劳动者就是妈妈,无论现在有多少育儿高手,名校专家,都无法替代妈妈的角色,哪怕妈妈什么都不干,她只要在孩子身边看一眼,笑一笑,带给孩子的就是满满的爱和安全感,实际上,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的也是这个作用.
2.让孩子们动起来,笑起来.
在传统印象中,学生就应该是坐在书桌前老老实实的好好看书,但目前脑科学的前言研究证明,相对于脑力劳动,人们更需要让身体动起来,表情丰富起来.2017 年被任命为美国巴纳德文理学院第八任院长的西恩.贝洛克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打破了人们固有观念的书<具身认知>,他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有趣的生活现象,向我们展示了身体对精神活动的强大影响力: 身体会影响我们的情绪: 比如面部如果长时间无法做身体会影响我们的思维: 比如灵活的手指和敏捷的数学能力相关,配合身体动作会提高我们的词语理解能力,自由活动的身体更可能获得创新思维,等等.所以,我们学习手语舞,在沉浸在音乐的美好中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每一句歌词的理解,同时还活动了身体.
3.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就是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今天,在信息化,全球化,数字化的背景下,人类不仅手脚得到释放,头脑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人工智能外包和延展,更重要的是这些趋势还将以我们无法预知的方式和速度继续塑造明天的世界.这就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只有让每一个不一样的人经过教育成为更好的自己,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素养,具备适应力和持续学习能力,才是教育未来的挑战.而寻找到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寻求人内在的动力,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了解题思路.在这里,我们会找到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与家人的关系, 与社会的关系,与国家的关系,与整个自然和谐的关系,这是中国特色的生命力.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深厚丰富的文化滋养。我想,这就是习总书记所倡导的, 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的现实意义吧.
参考文献
[1] [美] 丹尼斯·韦特利. 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 [M] . 北京: 联合出版公司, 2016
[2] [美]西恩.贝洛克. 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情绪.[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3] 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 [S].2019
[4] 马俊燕. 为学生的音乐体验搭台——以人音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为例[J]. 基础教育课程, 2020, 000(006):68-71.
[5] 高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D].北京:光明网,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