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以齐鲁理工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倪晓梅 孔贝贝 信苗苗 赵方 厉相宝
[导读] 文章以齐鲁理工学院为例,探讨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以供参考。
        倪晓梅  孔贝贝  信苗苗  赵方  厉相宝
        齐鲁理工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1
        摘要:齐鲁理工学院成立于2005年,建校以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立“以学生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办学宗旨,秉承“知学、知道、知善、知美”校训,弘扬“尚德、尚礼、尚勤、尚新”校风,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全面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现已成为一所以理工学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文章以齐鲁理工学院为例,探讨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民办高校;机械人才培养;齐鲁理工学院
1.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随着《中国制造 2025》全面推进实施,同时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及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开发与建设,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社会对高素质机械工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2]。
        同时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9年教育部教育部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3]。
        为全面贯彻落实“双一流”建设要求,齐鲁理工学院自2019年开始启动“双一流”建设,并多次召开研讨会确定“双一流”专业建设总体方案和战略举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从2014年开始招生,现隶属于机电工程学院。本专业主动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以智能制造装备为主线,从机械制造、人工智能角度出发,改造提升传统专业,研究以人工智能、3D打印、人机交互、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机械制造相互融合,通过智能化的方式解决机械制造装备问题,培养机械制造-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2.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传统专业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融合
        随着山东省“十强”产业的提出,传统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产业对交叉性、创新性人才的需求[4]。
        (2)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的利用不够深入,企业对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参与甚少,学生校外实习大多是走马观花,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
        (3)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协调
        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大部分课程都是传统的课程,部分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不但跟不上“双一流”本科建设的要求,更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并滞后于“新工科”建设的发展。
3.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齐鲁理工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需求,重点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区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主动对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与“十强”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学校学分制改革成功经验,全面开展学科内涵建设、产学研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成绩,较好的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现已成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3.1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新工科发展
        为满足新工科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构建了“2+1+1”机械制造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培养各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3.2校企协同育人
        开展“订单式”培养,本专业现有西王订单班和海信订单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给学生上课,使学生学以致用,对专业特色认识更加深刻。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强调校企合作,共同搭建线上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同时鼓励学生参加企业考核,考核合格后学生就可以在企业任职,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环境。
3.3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学生双创实践教学基地
        基于互联网+的校园“智慧工厂”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将数字化、信息化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多元化、多层次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搭建工业机器人、数控仿真、自动控制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导入实际工程案例思路,构建“身临其境”的虚拟环境,有效解决真实实验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能够实现自主学习、资源共享、不受时空限制的现代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4“学”、“赛”、“研”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以“双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旨,构建“学”、“赛”、“研”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学科竞赛和研究应用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服务[5]。
        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进行专利申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提高创新性、设计性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将教师科研项目成果、学生竞赛成果、学生课题转换为创新性实验项目,补充和完善实验指导讲义。
3.5注重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资源
        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完善。优化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以专业需求为导向,打造“基础通用、模块组合、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6]。开设与企业密切结合的课程,在课程实施上,采取大学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结合的“一课双师”嵌入式融合创新的组织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持续推进在线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优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4.总结
        在教育部推行的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我校机制专业将紧盯工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和新工科专业质量标准,在回归工程,提升能力;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积淀特色方面努力。尝试的初步思路与做法,愿与广大专家学者
        
参考文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26(17):2273-2284.
[2]张兰婷,史磊,韩立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27-35.
[3]马廷奇.“双万计划”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江苏高教,2019(09):15-20.
[4]阳令明,张俭民,周基.新工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9(05):96-102.
[5]邱春林.基于需求导向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临沂大学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2018,40(06):111-117.
[6]谭璐,王晓霞,韩世梅.能力为本模式在专业课程开发中的探索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6(09):57-64+80.
        
作者简介:倪晓梅,女,1988.1,硕士研究生,讲师。
        
        本文章是基于校级教改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项目号:JG20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