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普赖斯定律和综合指数法的核心作者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袁涛
[导读]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选取《图书馆杂志》2011—2020年间刊载的文献,根据普赖斯定律和综合指数法遴选出这十年的核心作者,并对作者的地区分布、机构分布和职称分布展开统计分析,
        袁涛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图书馆
        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选取《图书馆杂志》2011—2020年间刊载的文献,根据普赖斯定律和综合指数法遴选出这十年的核心作者,并对作者的地区分布、机构分布和职称分布展开统计分析,以期能为《图书馆杂志》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表明:上海、北京、江苏是核心作者聚集地;高校图书馆、高校院系和地方公共图书馆是主要的来源机构;正高职称核心作者占比超过50%,但中级职称作者的篇均被引量最高,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关键词:核心作者;普赖斯定律;综合指数法
一、引言
        《图书馆杂志》(以下简称《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由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和上海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术期刊,多次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主编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随着刊龄的增长,该刊的社会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杂志》的综合影响因子有所下降,2020年综合影响因子1.454,同年,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学会和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的综合影响因子达到了2.679,差距较为明显。核心作者是学术期刊的“灵魂”,是提升期刊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杂志》的核心作者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近年来核心作者的基本特征,探析近十年核心作者的特征,以期能为该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本文将通过访问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选取《杂志》2011—2020 年刊载的文献,从中剔除简讯、贺函、征文、通知等非研究性论文,筛选出研究所需的论文数据,统计作者的发文量、被下载量、被引量、地区、来源机构、职称等。由于本次研究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高水平的外部作者支持,因此数据还剔除了归属机构为“图书馆杂志”的作者所发文章。考虑到一篇论文的主题与框架一般都是由第一作者负责,文章中的“作者”只指论文中的第一作者,但将对同名作者加以区分。检索日期为2021年4月11日。
根据普赖斯定律确定2011—2020年的核心作者候选人,再利用综合指数法对结果进行测评,确定最终的核心作者,通过对期刊核心作者的研究分析,旨在反映该刊近期的发展状况,为其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三、核心作者群的确定
 3.1核心作者候选人的确定
        经检索,2011—2020年《杂志》共刊发文章2621篇,最终符合条件的学术论文共有2445篇,其中第一作者(下文简称“作者”)有1802位,平均每位作者撰文1.36篇。
发文量是作者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度量,是成为核心作者的基础条件。[1]发文量也是衡量一个作者对刊物认可度和忠诚度的指标之一。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至少要发表论文篇,[2]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统计时段内核心作者最少发文数;是统计时段内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的发文数。
经统计2011—2020年《杂志》发文最多的作者是徐雁,共发文17篇。计算得到,取其整数3,即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可纳入核心作者候选人。
        最终确定2011—2020年间《杂志》核心作者候选人为124位,其在统计时段内共计发文512篇,占该刊有效发文量的20.94%。
3.3核心作者的确定
        所谓核心作者是指在《杂志》上发文量较多,所发论文引用次数较高,对《杂志》的发展起较大推进作用的精英作者。[3]较多学者采用了以发文量和被引量为基准的综合指数法,但也有作者认为应综合考虑作者的发文量、被引量和被下载量。本文认为,综合指数法可以同时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指标,但是指标的选择要兼具客观性和科学性,如果其中有两个指标高度相关,则只需采用其中一个指标。经计算,《杂志》2011—2020 年间124位核心作者候选人发文量与被引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9,相关性较弱;被引量与被下载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11,相关性较强。因此,本文仅采用发文量和被引量两个指标,并赋予两者相同的权重,即0.5和0.5,按以下公式计算核心作者候选人的综合指数:
        其中,表示核心作者候选人的综合指数,表示核心作者候选人的发文量,为核心作者候选人论文的被引量;表示所有核心作者候选人的平均发文量,表示所有核心作者候选人论文的平均被引量。
参照胡清华的方法, [4]综合指数大于1的作者定义为核心作者,最终筛选出2011—2020年核心作者共计40人,共计发文229篇,共计被引3519次。具体见表1。

        注1:为便于统计,表中合并了相同单位但不同名称,如赵蓉英所属的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邓胜利所属的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都挂靠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表中统一列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注2:如2011—2020年作者归属机构发生过变化的,统一以统计期间最近发文时的归属机构为准。如吴建中原为上海图书馆馆长,2018年起任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表1则列为澳门大学图书馆。
        从综合指数结果来看,2011—2020年发文量在8篇及以上的作者全部入选了核心作者群;发文量6—7篇的只有1位作者由于被引量过低未能入选核心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的金武刚和深圳图书馆的吴晞虽然发文量只有3篇,但由于较高的被引量而位列核心作者前15名。这表明用综合指数法筛选核心作者是较为合理的,这些核心作者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四、核心作者特征分析
4.1核心作者的地区分布
        研究核心作者的地区分布,可以观察不同地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从而掌握有关专业人才的汇集。[5]统计显示,2011—2020年的40位核心作者分布于全国14个省市,其中上海15位,占37.5%;北京5位,江苏4位,广东、湖北各3位,75%以上的作者分布于这五个省市。核心作者呈集中趋势,上海的“东道主”特色较为凸显。在前上海图书馆馆长、现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吴建中的大力支持下,《杂志》吸引了不少澳门大学学者和国外学者的关注,传播范围更加广泛。整体来看,核心作者的地区分布不均衡,来自北上广、长三角等地区的比例较大,这也正是图书情报学研究较为兴盛的地区;而新疆、西藏、广西等内陆地区发文较少。
4.2核心作者的机构分布
        分析核心作者的来源机构,可以大致了解图书情报学科领域研究团队的分布。从表2中可以看出,2011—2020年40位核心作者中16位来自高校图书馆,占40%,共发文82篇,占比35.81%;15位来自高校院系,占37.5%,共发文98篇,占比42.79%。这说明高校学术氛围浓厚,是图书情报学科研究的绝对力量,且经过近10年的发展,高校院系核心作者的人均发文量已经超过高校图书馆的人均发文量,学科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平台建设更加完善,培养的专业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当然,随着全民阅读热潮的推广,来自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其中来自《杂志》的主办方之一上海图书馆的3位作者共发表14篇论文,是《杂志》的忠实“粉丝”。这些都表明,《杂志》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拥有一只相对稳定的核心作者队伍,既有图书情报界的权威专家学者,也有该领域的后起之秀,还有基层图书馆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发文兼具学术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性的业务探讨,对《杂志》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3核心作者的职称分布
        分析核心作者的职称特征,可以最快评估核心作者的学术能力,挖掘潜在研究力量。表3统计了《杂志》2011—2020年核心作者的职称构成。可以看出,两个时间段内具有正高职称的作者人数占比和发文量占比都最多,均超过了50%;人均发文量均最高,达到了6.39篇。这类作者已经是学术底蕴深厚的专家学者,大多都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拥有一支稳定又优秀的科研队伍,他们在研究领域中已有一定成就,他们的学术思想将影响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丁岩把这类作者归为“专家作者”,[6]这些教授也是各类期刊争取的“目标作者”。

        副高职称的作者人数占比和发文量占比位居第2,但是篇均被引量相对较低,可归为“优秀作者”。这部分作者有些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如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蔡迎春,她专攻的是民国时期的文献整理与研究,目前是比较小众的研究领域,尽管发文量多但是被引量较少,但也正因为这些“孤独的学者”,使得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更加完整和丰富。
        中级职称作者人数和发文量尽管都不高,但是篇均被引量却是最高的,这也说明目前图书情报领域新人辈出,虽然当时职称不高但极具发展潜力,经过时间的磨砺未来必定是学术研究的中流砥柱。另外核心作者中还有少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类作者在导师的指导下正慢慢步入学术的殿堂,他们有强大的创造力和无穷的科研热情,尽管年轻但已逐渐崭露头角,毕业后也有极大概率继续从事相关行业,是图书情报学研究领域的“未来之星”。这两类都可归为“成长型作者”。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2011—2020年间《杂志》核心作者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2011—2020年的40位核心作者分布于全国14个省市。核心作者呈集中趋势,上海的“东道主”地位较为凸显,核心作者的队伍发展不均衡,辐射范围不广。
        (2)核心作者主要来自高校图书馆、高校院系、公共图书馆,说明《杂志》的办刊理念开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拥有一只相对稳定的核心作者队伍,既有图书情报界的权威专家学者,也有该领域的后起之秀,还有基层图书馆的中坚力量。
        (3)近十年间核心作者可分为三类:一是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作者,人数占比和发文量占比都最多;二是具有副教授职称的优秀作者,人数占比和发文量占比位居第二;三是具有中级职称或还在读研读博阶段的成长型作者,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核心作者篇均被引量最高。这说明《杂志》不仅受到了全国图书情报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肯定,还吸引了一批明日之星。这些核心作者共同提升了《杂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杂志》要重视且依靠专家作者的影响力,与作者保持紧密联系,积极组约稿件,同时,还可以为专家进行量身打造,提高满意度。[7]对于优秀作者,《杂志》除了定期沟通交流科研项目以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学术论坛等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激发这些优秀作者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期刊的发展建设之中。[8]对于成长型作者,《杂志》应注意持续跟进他们的项目基金和学术成果,及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慢慢陪伴其成长,为《杂志》持续高质量发展储备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刘永胜.《情报资料工作》核心著者测评[J].情报资料工作,2003(2):49-50.
[2]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92-195.
[3]李彩云.《情报科学》1998—2005核心作者测评[J].情报科学,2007(2):236-239.
[4]胡清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2012年核心作者和扩展核心作者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5,41(4):492-496.
[5]徐红星.《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2012年核心作者群的分析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074-1078.
[6]丁岩.基于作者群分析的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提升方法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277-281.
[7]龙方明.传统图书出版编辑如何接受及化解大数据时代的挑战[J].教育现代化,2016,6(22):188-189+192.
[8]王晓珍.科技期刊优秀作者队伍建设[J].编辑学报,2018,30(5):538-540.
作者简介:袁涛(1989-),女,浙江宁波人,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图书馆,馆员。(浙江 绍兴 312369)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KY2020014)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