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文本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8期   作者:贾美琴
[导读]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的形成阶段,适宜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个性化发展。
        贾美琴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上馆镇东关小学, 山西 忻州 034200
        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的形成阶段,适宜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个性化发展。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需要以文本阅读教学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文本阅读兴趣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文本细读
导言:
        个性化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帮助教师解读教材内容。以阅读为起点,教师先自己获取阅读体会和感悟,再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角度,指导学生去解读文本、细读内容,让学生获取文本体验与感悟。教师先行一步,强调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感悟,既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地位,也满足了学生自主、深度阅读的需求,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1 文本个性化解读
        在传统教学当中文本细读是教师备课当中的一项必要工科。因为,只有在充足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时,才能确定的必要依据与基础,教师才能提出语文课堂的关键知识点。学生主动性完成语文课文的阅读计划,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主要内容,是学生个性化文本细读的主要核心,也是主要目标。
        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吸引全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阅读教学活动之中;能让学生自主地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目标,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个性化感悟;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和符合学生本人性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鉴别能力以及善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成绩,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2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阅读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的逐步发展,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教师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要想学好语文,首先就需要对文章进行阅读,可以说文本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文本阅读教学。但是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文本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明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教学,以丰富的色彩和声色并茂的图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易使学生更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图片上,而不是教学内容上,同时使教师浪费了许多教学时间,甚至导致需要讲解的语文知识点被忽略,或是没有讲到知识重点。
3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化文本细读策略分析
3.1 以细读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
        文本细读,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教学措施,在细读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推理、判断思想,在比较语言文字和理解语句背后含义时,能让学生产生思想的火花。所以,教师只要给学生足够的细读时间,学生就会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在文章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不断地进行徘徊和挖掘,在进行语言文字对比和推理的同时,产生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就会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桥梁。例如,让学生自己细读《落花生》这篇文章,由学生对文章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非常感兴趣,但又觉得从花生的吃法引申到做人上面,有些比较突兀。然后,学生通过对整篇文章的细读,终于在前后文内容比较和父亲所提出的问题中,得到了答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隐藏于日常生活之中,看似没有条理性的问题,但却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自然“父亲”也就希望“我”能学习高尚的品格,才引出了那句“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通过细读,学生的阅读思维也发生了变化,在比较和推理中学生进行了真正的思维,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3.2 构建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方面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文章,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在构建情境的时候,老师需要根据文化的题材以及内容,创设最为合适的意境,比如诗歌应该搭配音乐、说明文应该搭配图片,借助于教学情境,更加直观、生动的将文章主旨以及内涵表现出来,对学生的情感造成冲击,便能够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在构建教学情境的同时,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营造出积极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完成文本阅读,感受到阅读过程中的快乐,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非常有效的。
3.3 鼓励学生个性化地朗读
        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朗读训练,并在学生中进行示范阅读,通过饱满的情绪、适当的技巧,将文章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同身受,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文本阅读。朗读中良好语感的培养更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学生要读书就要靠自己不断地读懂,而不是教师生硬地讲懂。因此,朗读就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个性化朗读的实质就是要求教师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然后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用自己的声音也就是朗读表现出来。教师应该让朗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平台,让朗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借此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4 利用悬念问题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设置悬念问题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教师在阅读开始时可以采用导语设置悬念法,设计恰当的导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悖理质疑法,通过可以打破常规,故意违背课文的原意或情境,设置疑问让学生思考,这样也会收到非常不错的效果。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陷阱悬念法,故意设计一些思维上的陷阱,让学生发现错误并且更正,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可贵品质。
3.5 把握文本的价值导向
        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必须把握文本的价值导向。教材中的每篇课都有它独到的教育价值。面对学生的多元解读,如果涉及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个层面的一些问题,老师就要更多地站在教育的立场上考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把学生那些有失偏的想法,说法,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理直气壮地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比如《他是我的朋友》依据其中的一些局部情节,学生读出了阮恒为了救护受伤的同伴,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本课着力于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但是并不是把这些重点词句都拿出来给学生分析,而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读句子,画词语,从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
4 结论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学生兴趣为主的教学方式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而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文本阅读兴趣。小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进行文本个性化解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有利于是高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素质,对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冬玲.通过文本细读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000(007):60.
        [2]龚晓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6):57.
        [3]张瑞萍.试论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对策[J].中交流,2016(1)
        [4]邵保平.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对策[m].内蒙古教育,2017(6):118-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