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8期   作者:谢景兰
[导读] 本文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课前预习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帮助。
        谢景兰
        湛江市第十二小学陈铁校区   广东省 湛江市   524000
        摘要:语文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是具有工具性和实用性的学科,这不仅是因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历届升学考试的重点科目,也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接触到语文相关的问题,比如撰写一份会议纪要、一篇新闻报告或者一份简单的通知书等等。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语文知识,那么撰写起来是比较吃力的,所以教育部门特别重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注重语文教材的重难点的讲解,而忽视对课前预习的重视,不能有效的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本文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课前预习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帮助。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课前预习;方法与策略
        引言
        在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逐渐对语文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使得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课进度,但是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普遍偏低,需要教师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在多年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发现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变得更加高效。而在农村小学,部分教师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更没有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极其容易跟不上学习进度,也不能较好的吸收新知识,在考试中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小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一)课前预习的现状
        无论是针对哪个课程,做好课前预习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可以使得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初步的学习概念,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疑惑,并能让学生带着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去听课,提高学生学习的高效性,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网,因此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方面,由于农村小学部分教师没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教学经验,导致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缺乏对课前预习的重视程度,致使学生对课前预习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虽然教师已经布置了课前预习的任务,但是学生对课前预习的任务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并没有主动落实课前预习的要求,对新课程的课前预习的准备工作也仅是通读一遍课文,对教师布置的要求和任务只是应付性学习,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耽误学生的时间,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产生消极的情绪。
        (二)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新课改要求教师需要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旨,进一步的地提高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小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快速的成长起来。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而课堂预习作为学生学习的必要准备工作,是整个学习策略的首要步骤。在课前预习时,学生可以自主完成新课程中较为一些简单的知识点,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比如在预习六年级上册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时,学生可以在将诗词读流畅的基础上,对诗词的作者辛弃疾以及创作背景有了一定的认知,对诗词中不认识的生字词能够利用字典查找正确读音,学生还可以用工具书对整篇诗词做好翻译工作,初步掌握诗词的整体结构和框架,学生在上课时可以更好理解课文的主要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对重难点的掌握也能做到较好的掌握,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会出色地完成,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听课效率也会根据预习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变化,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对基础性的知识有了初步把握的同时,也会遇到较难的问题,那么学生在听课时肯定会重点学习在预习时遇到的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和听课水平,对与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很大帮助。


        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一)明确预习的任务,设计预习内容
        虽然小学中年级段和高年级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相比低年级段的学生较为成熟,有了一定的课前预习的能力,但年龄还是较小,学习态度会随着学习情绪进行相应的变化,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研究全班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预习任务和预习内容,才能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在农村小学,部分教师仍在课堂教学中处于绝对领袖的地位,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观念,没有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安排预习内容,导致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和内容超过了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或者致使学生出现混淆预习的重难点情况。因此农村小学的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来布置预习任务,比如在让学生预习《匆匆》时,教师不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就达到精通文章重点段意思的程度,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到通畅流利,可以让学生查找出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对读不准的字词找出正确的读音,然后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了解作者朱自清的人物生平和创作背景,方便学生能够在上课时有代入感,最后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修辞手法,领悟作者对细节的刻画,并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等,这样能让学生明确预习任务,预习内容也不会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展示优秀的预习笔记,吸引学生预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稳定性,在经过长时间的课前预习后,学生会对课前预习产生消极情绪,如果教师对学生施以逼迫的手段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那么学生的懈怠消极的情绪以及叛逆心理都会被激发出来,导致学生会厌烦课前预习,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上述情况,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心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好预习笔记,并在一定时期内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可以将优秀的预习笔记向全班展示出来,可以适当的对优秀预习笔记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像练习本、铅笔和橡皮等等,让学生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教师也可以通过学校广播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通报,设立班级“学习之星”,能够给全班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而小学生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好胜心,都希望自己成为班级的榜样,成为“学习之星”,其他学生就会效仿榜样来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其他学生也会整理好预习笔记,并将预习笔记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通过这一手段,教师可以有效的调节学生的心情和情绪,使得预习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解决学生在预习时的问题
        由于学生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在对新知识进行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难以解决的知识难点,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了解和解决,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使得小学生会受到较大的感性支配,也就是说小学生只喜欢预习自己喜欢的内容,喜欢预习容易掌握的知识,因为会使他们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对于难度较小需要学生进行思考的知识时,在通常情况下学生是不会预习的。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预习进度做到及时的了解,要严格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当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完成预习任务,只完成了部分预习任务时,教师要统一对没有完成的预习部分进行适当的点拨,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自信。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课前预习是最重要的学习策略,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的同时,使学生的听课质量也能获得相应的提升,所以农村小学的教师更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为以后的学习和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闵珏英.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J]. 内蒙古教育,2019(29):70-71.
        [2]吴朝君. 浅谈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J]. 基础教育论坛,2019(22):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