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英,赵永丽,闫换平
原平市永康中学 山西 原平 034100
摘要:在初中阶段教学中,语文阶段的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导致教学效率降低,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为了改变上述情况,教师要积极创新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创新思维
引言
情感教育是指以情感为核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提升他们的课堂学习质量。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角度来看,以类型丰富课文为基础的知识内容,较为适合情感教育模式的有效应用,因为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带给自己的情感认知提升,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带来助力。
1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稳步提升,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良好熏陶,全身心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利用多种方式感知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知人生百态。情感教育的融入还能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改变沉闷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在进行情感沟通时,学生也能体会到多样化的情感。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解决当前学生情感较为弱化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带领学生品味不同文学作品的不同情感,而这可以有效弥补学生缺失的情感,还能拉近学生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更快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
2.1开展情感融入,增强知识理解效果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想要实现对情感教育模式的有效开展,就必须要保证情感教育能够有效融入,并带给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在情感引导下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为他们的进步与发展带来助力。在这一环节中,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多设计一些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基础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情感角度去进行课文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并感受课文中的情感表达,由此做到在完成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带来助力。例如,在《乡愁》一课的教学时,我就以思乡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自主探究,让他们去感受和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绪。与此同时,我会为学生播放该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以聆听的方式,去进一步欣赏诗歌,并能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获得情感方面的进一步调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作者实现情感互动,带给他们思乡的情绪。在此基础上,我为学生讲了许多关于台湾诗人对于祖国大陆的牵挂和思念之情,并借此与学生进行了交流,让他们明白台湾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是我们的一奶同胞,我们要对他们保持善意,正所谓“两岸人民一家亲”,这是21世纪接班人所应具备的素质和意识。又如,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的教学时,为了带给学生更好的情感体验,我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视频素材,具体包括抗战时期祖国被列强侵略的内容、开国大典和70周年国庆阅兵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科技发展及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之前,先获得良好的情感认知体验,树立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此基础上,我还在课后组织学生观看了《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让他们从7个小故事当中看到祖国的发展与变化,由此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认知体验,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情感培养。
2.2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联。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带领学生脱离文本,走进生活,从生活的角度感知文本情感,发现生活中隐藏的真善美,逐渐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需要从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从生活的角度帮助学生感知文本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学生能够受到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正确教育。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教师就可联系日常生活进行教学。在上课时,教师可先开展有趣的讨论会,学生可在小组中谈谈自己的母亲,说说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的趣事,讲述母亲是如何对自己表达爱的。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更加深刻地认知和感受母爱。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与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找到胡适对自己母亲做出的评价,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语句进行回答。在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问题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母亲,这样就可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既能体会到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感情,也能联想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也有利于情感教育的渗透,最大限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2.3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进行创造性思辨
语文学习的重点在于欣赏和创作优秀文学作品,但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写作实践,才能培养出较高的文学欣赏水平和文学创作能力。学生也只有在阅读和写作实践中,才能将文学创作与生活和社会联系起来,并积极发挥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创造性思考,从而写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所学语文内容与当时的创作背景联系起来,让学生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有大致了解,并让学生结合现代社会,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方法,然后学生才能体会优秀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2.4打破之前的思维格局,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许多学生在解决语文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针对类似的文学问题就生硬的套用答案,总体的思维能力不够开阔,只会根据学习的问题解答和常规看法进行题目套用,不会去寻找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和思考切入点,始终处在解决问题的舒适圈当中,不能够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从多种角度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这样子的思维格局就会使语文解题的思路变得狭窄、呆板,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语文问题的解决和思考就很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在对语文知识进行解决的过程当中,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拓宽思索问题的思路,真正实现一题多种看法。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是初中生必不可缺的一项基本素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将其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初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君明.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上),2019(12):93.
[2]李俊.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C].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一),2019.
[3]周益.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7(7).81.
[4]张宇晗.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5]莫全洪.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1):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