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汉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湖山中学 广东省 梅州市 514000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不断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广新课标理论。但新课标改革中提倡的学生自主探究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施行却面临着很多实时问题:资源短缺,教具更新不及时,实验仪器老化,实验设施和设备不齐全,不完善等诸多实际困难。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做好实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用实验验证和探索规律的能力,自制实验教具是指教师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实验仪器。本文就自制实验教具做出如下分析。
关键词:自制教具 物理实验 创造精神 学习兴趣
一 、自制实验教具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自制实验教具所选取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废弃物,对这些物品的再创造能培养学生有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
1、自制教具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平台
自制实验器材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产物,是满足教学需要的工具。也是教学效果的有效支持和补充。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废弃的医用塑料注射器,气体打火机以及水笔芯橡皮帽等材料自制教具进行演示,就使该实验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特点。自制教具在设计,取材,局部结构等方面都渗透教师的心血,因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2、自制教具是学生直觉兴趣和创造动机的催化剂
在自制教具过程中,必须要涉及科学知识生产工艺和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无疑会增加学生科学创新意识,同时自制教具取材容易,制作简单生动有趣,有利于消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神秘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3、自制教具是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延伸的有效途径
自制教具活动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深入学习,对所学知识要全面的了解并查阅大量资料,制作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自己动手动脑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变机械学习为创造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也变好了。
二、利用自制教具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自制教具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重要的策略是人性化策略。因为它不仅使学生用自制教具过程中有亲切感,而且还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人教版《家庭用电》中包含有关触电事故内容。教材只出示两幅图,对学生而言虽然触电事故经常听说,但对其真实现象却是比较陌生的,为此我自制了一个教具进行实验教学,制作人体模型,内置发光二极管与导线相连,当接触点两端存在电势差时二极管就会发光,表明人体会触电。反之二极管不发光,则代表人体安全。
具体操作方法是:(1)将人体模型站立于地面上,模型的一个手与火线接触,另一个手悬空。此时模型上的二极管发出红光,说明站在地面上的人触碰到火线,就会有电流通过人体,造成触电事故。(2)在人体下垫木板此时尽管人体一只手触摸火线,二极管不发光,说明没有电流通过人体,不会造成触电。(3)让人体模型仍然站在木板上,两只手分别接触火手和零钱,人体上会发光,说明有电流通过人体会发生触电事故。该自制教具既能讲清楚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的科学原理,又能生动形象地展示电流流经的路线,也使课堂教学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自制教具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动力
为了使自制教具在教学时效果明显,我们应力求实验演示操作简单化。或为了增强悬念,有意识地对实验原件和内部结构进行屏蔽,使其成为一个暗箱,这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探究的功能。例如:在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这一课节时,我们利用自制教具“神罐”引入课题内容。其原理是当“神罐”向前滚动时内部的橡皮筋便会相互缠绕,从而使动能逐渐转化为成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当动能降为零时,“神罐”在橡皮筋的弹力作用下会向后滚动。从而使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铁块的作用主要是能使橡皮筋相互缠绕,当“神罐”沿斜面向下滚动时会出现自己滚回来。这种反常现象学生会对其内部构造进行猜想:有的学生说内部有电动机,有的学生说内部有弹簧,还有的学生说内部因化学反应产生了动力等等,老师和学生通过演示这一实验也终于克服了这一课节的教学难点。最终展现的教学效果也很好。
结语:利用自制实验教具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利用教材的实验原理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综合课本的知识点对其进行改造,自制教具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只要师生共同动手制作教具既能在教学实验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优秀品质,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自制教具对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具有积极而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建民.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2):85-89.
[2]李振海.教具的制作与使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