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华
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镇江 212000
摘要:合理使用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法,才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大大提升教学质量。笔者对课程教学改革有了以下思考:①教育方式由大规模批量进行到私人订制的转变②只有结果评价变更为全过程评价③教学计划主要根据教师的个人经验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本文将对依据线上教学带来的优势,对大数据时代下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初步探索,是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实现学生的价值。
关键词:线上教育教学优势;计算机课程;教学变革
1 线上教育教学给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带来的优势
(1)线上教育教学避免了空间、时间以及人数等的束缚,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再加上直播软件便可以给线上的同学们传授知识了,线上及时交流,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等形成图表式的及时反馈都让教学及时性得到了大大得提高。2018年4月,教育部网站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指出还有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改变对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教育形式。智能环境不只可以改变教学方法,并开始对教育的观念、文化和生态产生深刻影响。
(2)在搜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为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提供了依据。英国的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学习和教育的未来》书当中就已经提出: 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来不断改善机器学习的三个关键核心技术要素也就是:实时反馈、个性化和一种概率化的预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的功能将彻底转变,学校将转变为学生交流的社会化场所。教师不再仅仅是单一的按照学校书本上的内容进行授课,而是作为广大学生与高校学习管理系统之间的重要沟通纽带,倾听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师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组织并与学生们一起进行各种深入的问题讨论和实际交流。
2 当前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方面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慧教育等新兴的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观现行的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
2.1 计算机专业教材与开设专业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中等职业学校教材既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又要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而现行教材指定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之间脱节,现行开设的计算机专业相对落后,学生毕业后从事计算机本专业的就业率极低,同时中职学生想要进一步提升学历或就读本科难度较大,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不足。
2.2 计算机课堂教学受限于空间、人数等多种外因,无法实施因材施教
目前学校尚未能实现每个专业都小班制教学,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城区的学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优于农村孩子,感兴趣的学生又较之不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进度明显较快,因而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上较难实现分层次教学,即使在课前设置好不同梯度的练习题,却还总是会导致学困生“学不会”、“学优生、“没得学”等等尴尬现象。
2.3 计算机专业设备配备不足,学生技术技能不过硬
计算机课程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而学校由于客观因素影响,硬件只能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以及部分软件的学习;相当一部分课程只能纸上谈兵。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不能实现人人可实践,节节可操作;综合布线课程也缺少实战的机会,由于学生缺乏实践时间和实践能力,无法达到教学效果。另外学生实践时不能进行及时反馈,缺乏规范化评价办法和标准,因此,学生在实践后得不到及时的评价,缺乏成就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渐放松,失去学习的兴趣。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建议提出,启动1+x职业证书培训制度改革试点的相关工作,推进实施高质量的电子职业培训,实现职业学习工作成果的有效认可、积累和有效转化。该实施方案明确的要求指出,鼓励高职专科院校的毕业学生同时获得多种各类职业技能资质等级证书、学历证书,从而不断扩大学生就业以及创业等各方面的实用技能,培养一批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才真正能够有效缓解这种结构性的的就业矛盾,因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 新型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
3.1 准确高效的课前测量,订制个性化学习清单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学生做好好的课前预习和课中准备,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只有通过预习评价与反馈,深入分析化学情境,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实现精准教学。课前,我们利用蓝墨水云课堂和问卷Star软件智能推送学生,发布多媒体预习材料和作业,分析课前测试数据并通过问卷和课前测量进行实时反馈,完善教学策略。制订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课中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课堂随测,及时反馈,进行查漏补缺或者拓展提优;课后,通过对作业数据的分析,实施针对性辅导和个性化学习支持。如在教授中职二年级C语言课程中排序法时,就打破原有教学顺序,将排序法这一章节进行整合,课前进行智能推送加强预习,利用课前学习问卷等大数据分析,真正得知学生的易错点和难点,课中基于分析结果进行合理、征对性教学,及时反馈,基于这样全过程的动态学习评价,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弊端,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3.2 及时有效的过程性反馈,实现教学评价科学化、全过程、多元化
课堂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需要充分的做好课前教师准备教学工作,精心的课堂教学教师设计备课文案,热情的教师讲解教学内容,细致的教师课堂教学指导,恰当的课后知识拓展,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目标、激发师生学习积极动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没有有效的科学评价激励机制,不能及时有效进行科学评价和有效反馈、监督和有效激励,难以取得满意结果。基于大数据下的学习评价,在课前问卷、课中测试、课后拓展等多个环节,能及时进行数据分析,课程学习结束也可以进行终极性评价,因而每一位学生都会形成一份个性化的评价单,学生可以实现通过学习中所犯的错误来理解这些错误,最终改进这些错误,达到个人知识体系的完善。
3.3 生动有趣的职业体验,打造专业型技术能手
基于当前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过程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先教后学”发展到“做中学”,“学中做”。在面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全面深入支持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学习时代更加强调数据分析和综合应用,从一般学生观看的远程视频动态课程学习转变而成为视频课前预习、测评数据分析和教学反馈,从“先学后教”方式转变而成为“以学定教”,由对视频课堂上的视频控制方式转向基于学习数据的视频动态课堂学习数据分析、基于视频数据的课堂实时教学反馈和远程教学监控机制,由“流程颠倒”的方式翻转视频课堂,转变而成为大数据学习时代的“智能课堂”。
4 结语
信息化给现代教育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发展时期,教育事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作用引领着我国教育事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模式和制度的重构。根据数字时代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本项目将能够满足数字时代的需求,潜心研究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努力推进因材施教的大规模教学,提高教师的人文技术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游琪.“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下的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信息通道,2016(5):283.
[2]胡海峰.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与反思[J].教材教法,2012(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