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雯慧
广东省 陆河县螺溪镇正大小学 516727
【摘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单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全部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完全适用了。教师需要通过有效措施让学生看到学习之外的世界,明确成绩不是唯一通行法则,思想层面的正向积极同样不容忽视。小学学生处于思想启蒙过渡的朦胧时期,在此阶段带给学生一些潜移默化的规范导向,有利于其爱国主义精神的凝练,同时实现切入点扩散,提高学生整体品行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入口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准线,潜移默化的植根爱国主义思想。因此本文以小学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当前从爱国主义教育出发以加强小学德育教学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科学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德育 有效策略
【正文】在小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精神引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发散开来,对学生开展德行教学是实现德育教学的良好开端。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较为模糊的概念,没有接受过具象系统的教学表述引导,很容易在行为认知上出现偏差导致其爱国主义思想异化变形。在进行爱国主义教学时教师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正向积极的价值引导,同时以此为发散契机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教师需要对症下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带给他们具有爱国主义体验的教学引导。思想层面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层化的,不同于见效快的知识点传输式教学,但其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具有一定的指向作用。提高有效增加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品行观,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
一、从爱国主义教育出发加强小学德育教学的必要性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概念和事例出现频率较高,是一个较为合适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是需要从小培养的,这是思想层面上必须要具备的价值认同。当学生植根爱国主义思想,对其行为举止能够产生一定的规范。爱国主义精神是优秀传统,小学学生作为中国的未来,是需要建立认同感和价值感的,只有认同才能维护。同时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德育教学,可以实现其思想层面的整体拔高和凝练。当学生培养出爱国主义思想时,教师对应的德育教育开展会较为容易。小学学生处于一个三观待养成的阶段,其对事物的认知对事件的看法都较为平直简单。德育教育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思想训化,将其教育成特定的道德标杆,而是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更多思想精神的可能性和复杂性,将其纳入自己的行为范畴中,作为行动的指引和光标。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带给学生一些启蒙和引导,将学生认知到的或认知不足的相关内容整合,做出有效的心里预判,在这种转化阶段里学生会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洗涤和精神传达。就像历史交接棒一样,精神被教师通过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其使命感和认同感会更加强烈,对于爱国主义的认识也能够更加深刻清晰。当抽象的爱国主义轮廓通过爱国主义教学变得具体时,学生得到的细节和认知会更完整,在进一步拔高的德育教育中,效果会更加明显,对德育教育的完整展开具有推动作用。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作为德行引导价值规范中较为重要的一泵,是最简易最有实效性的切入点。对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从爱国主义教育出发加强小学德育教学科学策略
2.1开展事例教学,深化爱国主义思想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需要擅用先进事例,带给学生深刻直观的感受,让其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中根植爱国主义思想,为进一步开展德育教育打好基础。在进行事例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事例选择。从选材角度出发,要避免重复性,激进性。将爱国主义内容作为教学展开,就要保证教学成果是有效的,能够真正带给学生以启蒙和影响的。
避免内容的重复性可以有效规避学生过去已经知道的事例,选用新型的事件可以带给学生新鲜感对于提起学生的兴趣度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事件内容需要避免激进,带给学生不良影响。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是无形的行为指导,而激进爱国主义是在小学德育教学中首先就要进行淘汰批判的,避免学生受到错误导向做出错误判断。在此基础上,可以深化学生爱国主义思想,为教师进一步的德育教育提高扩展空间。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南开之父”张伯苓的事例讲述,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产生较为清晰的认知和理解。这个事例对学生和老师来说契合度较高,利于保证德育教学的实效。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学时可以借助有效手段让学生的有更生动的教学观感。利用信息技术,将爱国事例趣味化生动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突出张先生有关事例的细节,规避常规化命题,带给学生新鲜感和趣味感。南开学校的创建之艰难,教育救国的思想之坚定,这些都是教师要重点表述给学生的东西。在事迹讲述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与学生形成双向互动,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的感受。在这个过程里,可以和学生交流,同时也能得到一定的教学反馈,便于教师不断做出调整完善教学方法,保证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2举行实践活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在爱国主义教学中,精神的传达,潜移默化的价值导向是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践行和开展是一种有效转化,其意义更加深刻。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活动之中,在实践中汲取养分,得到更多活跃的创新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一种有效循环。在举行相关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有效情境中感知到更加直观的流动的精神状态,从而根植爱国主义思想,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长征体验活动。通过这种具有实践性兼具趣味性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能够产生一种新的总结和认识。同时在活动中,具有一定的长征体验。在爬雪山过草地的活动模拟中,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到红军过长征活动的艰辛和困难,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共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其背后包含的使命感具有更深层的领悟。这对学生正向积极爱国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保证教师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3围绕主题班会,渗透爱国主义情怀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爱国主义的动机,通过知晓为什么,学生会更加理解其背后内涵。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爱国主义人物,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事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爱国主义是什么,其内在逻辑,原因动机,如何实践。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教师可以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爱国主义教育,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和教育,在各个环节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完整学生相关的爱国层次。再进一步的德育教育中实现相关思想的有效拓展和延伸。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爱国主义思想的主题班会。以疫情期间的爱国主义事迹为例子,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到爱国主义在现代社会的转化和延续。由于疫情是学生有实感的经历,教师选此作为班会背景是具有一定代入感的,可以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教师在主题班会教育中,可以通过举例相关的先进事迹,以及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将其延伸到爱国主义层面。再通过疫情期间随意哄抬物价等现象延伸到不爱国层面,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和对比感受。在这种爱国主义教育下,学生会形成一种爱国主义情怀,为进一步深化德育教育奠定基础。
【结束语】因为学生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引导,所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通过有效手段帮助小学生规范行为准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小学生的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较高,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教学,实践活动,游戏互动,主题班会的方式,让学生自身融入,从而产生心灵感触,以此带给学生多角度的情感导向,进一步深化完善德育教育。
【文献】[1]杨青栋,杨嘉英.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初探[J].知识文库,2021(09):1-2.
[2]侯永春.活动情境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J].阅读,2021(2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