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教学生活化探讨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8期   作者:庄东燕
[导读] 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系的不断改变,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
        庄东燕
        汕头市潮阳区上堡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系的不断改变,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为了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学校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同时还要保障其思想品质及实践能力的多重发展。尽管初中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开始能懵懂地用道德去评价事物,但仍然出现了很多的片面性,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悉心引导,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障其在德育方面又一个良好的发展。本文基于实际调查,对这一方面内容展开了深入性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学;生活化;生活案例;社会实践
        引言
        初中阶段的孩子心理相对幼稚且敏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必须要重视起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尽可能的加强心理干预和行为指导,力求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问题。
        1当前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开展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并且花费很大的精力进行有关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匮乏,教师能查到、借鉴的德育教育理论较少,所以教师在实际设计并组织有关教学活动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下德育教学的内容相对浅显空洞,并没有很好的把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不仅极大的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体验,而且不利于他们更加深入的学习德育教学的有关内容。德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在于能让学生们理解有关的知识,并且应用于生活当中,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方面的内容,学生们缺乏相应的实践的体验机会,那么德育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受传统教学观念和考核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会将大量的教学时间用于文化课的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因此,德育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并没有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实践证明,单一且老旧的教学方式以及被动的课堂地位导致学生很难对德育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觉得说教和耽误学习时间,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教师首先要充分意识到德育教学的主体在于学生,然后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强化他们在德育方面的学习效果。
        2初中德育教学生活化的措施
        2.1对生活化德育内容加以挖掘,让德育教学向生活回归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主要通过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来了解相应的德育内容。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往往有大量的理论性内容,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涉猎范围,但教材往往缺乏时效性,很多例子并不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甚至是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甚至觉得没意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有意识的结合教学内容,搜寻一些典型且有时效性的生活实例,力求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鼓励他们挖掘身边的德育故事。

教师亦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些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比如说“我们发现部分同学存在敲打国旗杆、破坏升旗台、侮辱国旗的行为,那么是否可以认为他们不具备足够的爱国素养?”亦或者“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不愿意给别人讲题或者给予帮助,这说明了什么?”这些事件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生甚至有的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教师将其引入到教学课堂并且鼓励大家利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无形中提升自己的德育素养。
        2.2联系社会案例,有效加强德育渗透
        德育教学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本和学生们日常的生活,教师还应该适当的引入一些社会案例来加强德育知识的渗透。比如说在讲到有关“社会责任”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近一年多来较大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以以“抗疫” 为例,要求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的新闻报道以及视频等资料,并且鼓励他们结合相关的教学知识来探讨抗疫时,有哪些人做出贡献。在此基础上,他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美好安全的生活,都是别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并且有效地提高防范意识,积极配合抗疫工作,引导他们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心。
        2.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轻松学习环境
        初中阶段的孩子相较来说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如果教师不顾他们的心理诉求,始终坚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那么难免会导致他们产生抵触心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相关德育活动的开展效果。在面对初中学生展开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适当的将一些新颖的德育教学理念融入其中,基于他们的思维特点和心理诉求来设计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从而更好的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来丰富课堂活动形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体验感。比如说在讲到诚信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编写有关的诚信小故事,并进行角色扮演。在课堂演绎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遵守承诺的重要性,并且在才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诚信精神。
        2.4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践行德育思想
        德育教学不应局限于纸上谈兵,教师应该适当地创造一些实践机会,加强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内化。作为学校,应该有意识的与附近的福利院、敬老院等社会机构展开的合作交流,并要求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在亲身实践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德育知识的重要性,并且获得相对深刻的德育体验。
        3结束语
        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同了,它不仅需要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德育的教学,加强其生活化内容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深入的研究教材内容,同时还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一定的生活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教学下,学生们的德育素养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
        [1]张大勇. 初中德育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 才智, 2017(01):99.
        [2]黄鹏. 初中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J]. 考试周刊, 2017, 000(013):10-10.
        [3]刘海鹏. 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探讨[J]. 新智慧, 2020, 000(001):P.48-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