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伊玲
江门市台山市冲蒌镇冲蒌中心小学 广东省 江门市 529223
摘要:伴随社会的进步以及市场经济格局的改变,促使社会民众愈加注重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以期通过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引领小学生健康阳光成长。作为小学三年级数学班主任教师,如何通过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辅助课程活动的有效开展,已经成为了日常工作的关键点所在。因此,本文结合实践工作经验,针对如何借助于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强化激励教学效果的策略展开了探讨与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励;策略
一、引言
现如今,小学阶段的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而,作为小学班主任教师,应当探寻创新路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此强化自身的授课效果,助力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小学班主任教师,在德育教育实践中,除了需要向学生讲授理论相关的知识以外,还应将课堂教学重点落于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之上。因而,在德育教育中应当尽可能地点燃学生的参与兴致,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够帮助学生感知到数学学习的益处与乐趣。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原则
(一)应当遵从适度性原则
站在实际角度分析,作为小学阶段的班主任,倘若想要强化激励策略的使用效果,就应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期间,遵从适度性的基本原则。换言之,务必要在考量小学生的成长特征、学业状况的基础上,选用最适宜的方式落实德育教育工作,唯有如此,才可以将激励策略的实质性效用体现出来,保证德育教育具备更强的实效性[1]。首先,在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班主任应预先参照班级中全部学生的真实情况,编制出完整可行的奖励惩罚制度,并且将制度相关的各项条例告知给学生,使学生明晰相应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自觉遵从制度条例,用以辅助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另外,在实际落实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教师应当适度选用激励策略,不能过度惩罚学生,否则将会打消学生的学习自信,使学生心生厌烦情绪。但倘若学生产生了错误行为,班主任也不能过于松懈,需要引领学生正确对待错误问题,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予以面对,这样才可以防范在以后产生相似的问题。
(二)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化差异
基于每一名学生的个人特征都有所差别,所以,作为小学阶段的班主任,应当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化差异,探寻每一名学生的优点,这样才可以通过放大优点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使学生可以主动融入到学习环境之中,强化教育教学效果。故此,在德育教育实践中,班主任应将课堂归还于学生,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并且参照不同学生的特性,选用针对性更强的激励策略,以此增强德育教育的成效,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方法
(一)让学生参与到实施激励策略的过程之中
作为小学班主任而言,应对适当的下发权利,继而让小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实施激励策略的过程中。实际上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而班主任也需要借助于让学生参与的形式,让他们能够更进一步地做出感受,这对于他们的道德冲击也会更为直接,而其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段,就是班主任采取“打分”的办法,让三年级的学生们实行自我行为打分和对他人的行为打分[2]。
如此一来,就可以使他们从体验的角度直接明白各类行为的可选择性,继而基于自身的体验让激励更有效,更深入学生的内心。例如,在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期间,班主任就可以创建“流动班干部”的模式。让每一位学生每周轮流作为班干部,进行班级纪律、卫生等诸多工作的管控,然后要求每一名学生在完成当周工作后,都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活动予以打分,其他学生也会进行打分,由班主任做出汇总,在期末的时候选出“最佳班干部”,并且完成奖励。学生们通过在对班级管理、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成效也变得更为突出。并且学生也可以在直接的体验中获得荣誉、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等等,以及依据获取到的分数,明晰自身行为的不足,然后做出整改。在让全部学生参与其中之后,不但有效地使激励策略落到实处,也在激励中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通过有效实施激励策略规范学生行为
当前有些班主任容易陷入到误区之中,在德育教育期间,给学生定下很高的目标来让他们去做,往往获取到的成效都会不尽人如意。在小学三年级的德育教育中,班主任如想要让德育更为有效,就应对将学生行为作为着手点,让他们学会自律并去约束自己的行为[3]。针对各类个人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的知晓是非对错。而这亦是小学生成长的关键一环,让小学生拥有良好素养和品格。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主动制订一些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并制订相应的激励策略,在学生的对比中选出最优的给予奖励。在这个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以是个人对比,也可以是小组对比,但是班主任务必要在一些方面做出德育的具体要求。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之中,班主任就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然后在数学授课活动期间,来对各个小组在一周内的学习以及课堂纪律做出检查,最终再来实行总结和对比,选取出在数学授课课堂之中,德育行为做得最好的小组,由班主任颁发奖励并表彰,以此来促使其他的学生都能够做出学习,争取获得奖励,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才是正确的,达到规范他们行为的目的,并且将这些行为融入到个人的良好习惯之中,在之后的各项行为中自律地要求自己,如此一来,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的策略也将会展现出应有的效用。
(三)加强德育教育激励策略和现实的联系
如果想要保证德育教育工作效果,不应仅仅局限于课程活动的开展,而是应将德育教育内容与生活元素相关联,这样才能够在使用实效性强的激励策略基础上,确保德育教育效率和质量达到预期标准。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天性好动,关注力经常会留在新颖事物之上,因而,作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当抓住这一特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以此提起学生的参与兴致,使学生可以自觉融入到情境之中,感知到参加课程活动的益处与乐趣,从而借助于德育课程活动的开展,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素养。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相关内容时,便可在新课导入环节,借助班级中的电教设施,为学生创设“分披萨”的生活化情境,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置数学问题,进而将班级中的全部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通过相互探讨、思考的方式,逐渐形成团结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在此期间,班主任教师还应参照实际状况,选用多类多样的激励策略,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这样才可以助力于班主任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总结:总而言之,作为小学三年级班主任教师,在落实德育教育工作时,倘若想要保证德育教育水平得以提升,就应首先认识到使用激励策略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班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学业状况,选用最适宜的激励策略,这样才可以发挥出激励策略的实质性效用,促使德育教育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进而引领小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乔焕.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学苑教育,2021(08):9-10.
[2]杨艳棠.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对策[J].求知导刊,2020(49):74-75.
[3]邓芳萍,王立英.德育工程,智慧先行——论小学班主任的智慧治班之路[J].读写算,20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