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来教育 让英语进生活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8期   作者:何霜
[导读]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中处处都是变化即生活处处都含有教育的意义。
        何霜
        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实验小学 215000
        摘要: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中处处都是变化即生活处处都含有教育的意义。也就是“生活即教育”理念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效果必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留心观察学生的生活,鼓励学生在亲自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找到有意义的信息,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灵活地运用中强化记忆和运用。把生活当做最好的素材,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能使学生边思考边感悟,形成真实又贴合实际的认知体验。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活教育概述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先生主张“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1],他始终将生活教育理念贯穿在教学中,只有将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满足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才能达到“学以致用”,发挥其社会价值。
         “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2]。所谓“生活”,陶行知对此有较为精辟的阐释:“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子,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发芽、开花”[1]。
        2.基于“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2.1从生活中选取资源,拓展学生思维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来源于生活,是学生表达交际的重要载体。教师围绕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及特点,从真实发生的生活中选择贴近合适的素材,能使学生从单纯地学习枯燥的课文文本向在生活中获取学习资源运用知识转变。教师围绕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资源,能促进孩子走出书本发现世界。
        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一年级下册 Unit4 spring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视频,欣赏教材中“spring”这首简单易懂的小诗,引导学生领略春天的美好。随后,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间的自学及讨论活动,将这首小诗读熟了,读出春天的味道。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讨论自己现在能看到一些什么景象,去找找身边的春天。学习这篇课文时正好是春天,笔者把学生带出教室寻找他们眼中的春天,真正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去学习,而不是看着枯燥的图片,无聊的语言点。学生自然而然地指着绿油油的树,极具兴味地描述道:Look at the trees. They’re green.除了树木,当孩子们看到了一片红色的花朵时,自己补充了Look at the flowers. They’re red/beautiful等。生活中的资源让他们更有学习的热情,去自己开拓思维和学习运用新知。生活让教材中的语言显得不再枯燥泛味,学生在生活化的资源中有话可说,不再抓耳挠腮地把远离生活的句子套用在课堂语言中。教师从生活中选取自愿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激发思想的火花和开口说英语的热情,生活化的语言才是最有魅力的。
        2.2创造生活化情境,深化感知
        陶行知先生倡导“社会即学校”,认为“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即教育的环境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多创设和生活相近的真实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思考和探索,发生真实有效地对话,而不是过度依赖书本和教师,遇到生活中地类似场景却无法独立迁移。关注生活,是学生必备的学习技能,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译林版小学英语一年级上册 Unit 2 This is my pencil的“story time”,它以寻找文具的主人的形式,向笔者们介绍了 ruler,rubber,pencil,book这几个文具。这个语篇的内容虽然谈不上新鲜,但是却和笔者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同班同学间经常会问这是你的铅笔吗来寻找无人认领的文具的主人。在这堂课的教学中,笔者也尝试以“Guessing”贯穿课堂,开展了许多与“猜”相关的教学小游戏、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猜谜过程中,学习语篇,认识新知识。如在语篇的句型练习“Is this a…?”中,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课件,以虚掩图片部分内容的形式,让各个小组“看图片,猜猜猜”。在进入本课重点句型“Is this your…?”句型中,笔者模拟不小心碰掉了一支铅笔并寻找其主人的生活情境,连续问了几个学生:“Is this your pencil?”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出。接着又组织学生自己随机拿出一样文具,四人一组放在桌子上打乱,让学生开展组间的对话练习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在具体的游戏情境中,畅所欲言,极大地提高了对话的真实性与流畅性。学生的真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捡到同学的小文具并寻找其主人的故事。
        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相应的素材,鼓励学生从相关的认知积累和丰富的背景中摘录筛选相应的内容,能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情境趣味。远离学生生活情境的教学一定是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的,更不要说让学生在相应的生活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语言了。只有让课堂的情境生活化,才能让学生贴近学习情境,理解语言的使用情境,深化感知学习。
        2.3拓展生活化元素,培养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一大特色便是创造力,并认为这是生活教育的精髓所在。[1]创新意识是当代人才必可可少的品德,而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老师逐渐培养。把生活的元素和学习素材加以糅合,发展创意,逐步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并鼓励他们拓展与创新。教师可以生活中选取真实有趣的内容,利于学生深化理解。
        比如,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 这单元时,在“Culture time”的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丰富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笔者采用了“微课教学”的新形式。笔者将教材中平面化的文化广角,变成了生动形象的微课视频,以视频的形式介绍了中国的 panda,美国的 bald  eagles,加拿大的 polar bears。这个微课视频,生动立体,更加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学生不仅认识了不同国家的动物,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而且积极参与微课抛出的互动话题,精彩处全班同学聚精会神,讨论处同学们你一言,笔者一语。课堂上动静结合,双向互动,充分拓展了学生的认知并给了他们极大的空间去思考和学习。并把了解你感兴趣的动物和国家作为回家拓展作业,学生独立学习,利用手边和其他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英语的课后拓展,开拓了视野,也给了他们创新的空间。
        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资源可能没有那么丰富,此时老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学生拓展生活元素,开阔学生的眼界,给他们打开了解世界的大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这过程中教师当然要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多给学生拓展延伸的机会,让他们在找到相应学习素材中深化感知,发展创意。
        结语
        总而言之,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思想,从开放独立的视角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育的生本主义及人文关怀。围绕着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自由创新的理念,启发教师多从学生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和情景中选择资源,用生活中的元素去获取教育的活泉水,促进孩子主动探学求知,深入思考,提高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也让英语实实在在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从而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谈教育[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01)
        [2]申国昌,程功群.论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6(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