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教育”理念下高年级学生性侵害预防能力提升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8期   作者:黄洁萍
[导读] 性侵害教育已经成为目前小学德育教学的重点内容。
        黄洁萍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二小学 广东省 清远市 511600
        摘要:性侵害教育已经成为目前小学德育教学的重点内容。积极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积极、正向的引导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丰富学生内心。基于积极教育理念的小学高年级性侵害预防教育可以通过创造情境、小组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同时通过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让其远离不法分子。
        关键词:积极教育;小学高年级;预防;性侵害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我们不乏在网上看到儿童被性侵的新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由于性侵害方道德素质低下,还由于儿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预防性侵害能力较弱。为了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预防性侵害能力,在当今的小学德育教学中要融入有关“性侵害预防”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其认知能力,进而让学生更好地保护自己。
        由于中国人特有的内敛、矜持特性,导致小学德育教育中“性教育”知识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很多老师知道“性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知道如何开口向学生讲述这些知识,为此,本文引入“积极教育”理念,尝试通过“积极教育”教育理念为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预防性侵害能力教学通过策略。
        二、积极教育理念概述
        “积极教育”理念即正面管教,是由著名美国教育心理学专家简尼尔森等创立的教育体系。所谓“积极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生活和家庭情况出发,运用正向的、积极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而强大学生内心,丰富学生情感。
        积极教育理念是目前比较前沿的教育理念,与我国一向的打压式、批评式教育方式相对应,注重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品格与美德培养。
        积极教育理念强调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性侵害相关知识本来就是小学德育教学中比较隐晦的教学内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注重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不仅不会提高学生预防性侵害能力,而且会让学生对性教育相关知识形成排斥心理。而通过积极教育理念,老师边教学边注重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则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心扉,理解性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
        三、基于积极教育理念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提高预防性侵害能力教学措施
        (一)小组合作,交流中了解性伤害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源于美国,后被引入我国,目前已经在我国各学科学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以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基础,然后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一般是5-6人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实行捆绑的策略。分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实现同学们之间的互帮互助,提高学科的课堂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建立学生之间的情谊,促使学生彼此之间更为了解。
        在性教育课堂上,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有害羞、不好意思的想法。

基于积极心理的性知识教育课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对于性知识的认知,让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性伤害,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性别自由分组,让学生在学习完男生、女生隐私部位后,老师可以布置讨论主题:遇到有人触碰隐私部位,怎么办?
        基于积极教育理念,课堂上老师要注重自己的授课语言,注意把控整个讨论过程,更多地用积极语言引导,避免教学过程中使用恐吓、负面语言。小组讨论结束后,老师则可以将日常中预防性侵犯知识汇总传输给学生。
        通过同学们之间的讨论过程,可以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增加课堂参与度,再结合老师积极引导可以有效地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鼓励学生敢于说不
        积极教学理论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理解性教育知识,不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性教育知识,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模式。所谓情境教学模式是指老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基础,在课堂上通过创造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
        很多儿童在遇到性侵犯事件不敢于向家长、老师汇报的重要原因是害怕身边的人不理解自己,被别人看不起。在性教育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打消这种心理顾虑,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受侵害向老师汇报”的情境,在情境中当学生看到老师和同学不会“看不起”受侵害者,只会给予其关心与爱时,可以给予学生勇气,鼓励其面对性侵害要敢于揭发,不被不法分子所吓倒。在情境教学中,老师要基于积极心理学,多采用正面鼓励性话语,让学生意识到遭遇性侵害不是自己的错,不能因为别人的问题而惩罚自己,要敢于与不法分子斗争,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建设班级文化,提高学生保护意识
        针对目前新闻中曝光的儿童性侵害事件分析发现,相对而言缺乏自信心、安全感和家庭关爱的学生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具有强大的内心,老师可以通过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温暖和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让学生在面对侵害时敢于反抗,事后敢于向老师和家长汇报和揭发不法分子。
        班集体是学生赖以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和社会组织。在班级体内,通过老师多渠道打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了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老师要从积极教育理念出发,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鼓励同学们之间相互协作,通过同学们之间亲密无间地关系,让学生拥有情感发泄的出口,不被不法分子乘虚而入,减少性侵害事件发生的概率。
        四、结束语
        性侵害不仅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据调查发现,不少被性侵的学生会出现抑郁的心理状态。为了提高学生的预防能力,让学生具备辨别性侵害行为的能力,懂得保护自己,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积极教育理论,通过对性教育正向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正确看待性教育,在学习中强大自我,更好地预防身边不法分子。
        参考文献:
        [1]卢美惠. 积极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2]鲍云城. 小学生性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3]樊皎. “正面管教”在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长江大学,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