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8期   作者:殷郡
[导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蓬勃发展。
        殷郡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蓬勃发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文化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民俗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源泉,它直接体现出了我国民间大众的风俗生活文化,所以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语言的三个角度来论述下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俗文化;对外汉语教学;重要性
引言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自己在生活的劳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它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和完善,经过如此长时间的积累才最终形成了民族所特有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学习不仅有利于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还可以有助于外国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理解和了解,从而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也有利于教师知识的传授及学生能力的提升。由于民俗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它和许多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学科的研究都可以延伸出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跨文化交际中,越是具有一国民族文化特征的民俗文化越是能在国际上传播广泛和凸显。因此,民俗文化中对语言的运用很重要,它能很好地使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语言的三个方面(即语音、词汇、语法)来论述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语音中的民俗文化
        由于行为学派语言学习理论的影响,很多老师都认为重复的多了就会了,所以他们在语音的初级学习时也采用了同样的的重复练习法,只是单纯地反复练习语音来让学生达到熟练的水平,但是他们忽略了在语音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在汉语言的交际中,我们常常会使用谐音这一是手法来表达不同的意思或产生幽默感,同时这也是汉语言语音民俗中所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其他语言中很少有这种表达。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语音民俗传达出人们心中对美好的向往。在我国,无论是各种节日的风俗,还是人们日常办喜事的讲究,都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在江浙一带,新娘婚嫁前父母常会让新娘穿上新鞋,这是由于“鞋”和“谐”谐音,他们希望新人婚后生活和谐美满、白头偕老。中国的很多地方婚礼上都会出现红枣、花生、桂圆、瓜子等食品,这是因为“枣、生、桂、子”和早生贵子谐音,这是对新人新婚之喜的祝福。在我国一些传统手工艺品中,常常会出现金娃抱鱼、鹊立梅枝、寿星骑鹿等内容,这些都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对年年有余(鱼)、喜上眉(梅)俏、福禄(鹿)双全的向往和希望。人们创作这心作品的主题正是通过语音民俗中的谐音来表达他们的心愿,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二,语音民俗反映人们回避祸凶的意愿。我国汉语语音民俗中除了象征美好生活的谐音,还有回避“凶”声的习俗。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心理是祈求幸福吉祥的,从而使人们不愿使用这些忌讳词。如上车牌或送礼都会避开“4”的数字;送礼时人们不会送伞或钟,因为“伞”和“散”、“钟”和“终”谐音,寓意不好;吃梨时人们往往不会分开吃,因为“分梨”谐音于“分离”。这些忌讳都和语音民俗中的谐音有关,都表达了我国人们对美好的期盼。


        中国这种谐音的语音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直接表现,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有意识地将教学和民俗文化结合起来,会大大提高外国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还可以搜集些有意思的节目表演台词,让它们和汉语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会很吸引外国学生的兴趣。
二、词汇中的民俗文化
        在学习一种语言的高级阶段不再仅仅限于生活风俗的学习了,而是转入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语”为主的范围,具体地表现在中国汉语中的成语、典故、格言、俗语等方面的学习,以及中国汉语所特有的一些表达方法上。汉语中反映民俗意义的词语有很多,比如歇后语、成语、谚语、俚语等,它们表达的民俗意义都很抽象但含义都很丰富;其中最特别的是一些称谓词、颜色词、数词等也有民俗语义,如诸葛亮、东郭先生、红娘、绿帽子、红眼病等。因此,从民俗文化方面下手来解锁语言,是可以近似看做是语言产生过程的模拟还原,这能很准确的揭示汉语词语的内在文化意义,进而培养外国学生学习和理解汉语词语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汉语。
        词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教学,可以促使外国学生对汉语学习更加感兴趣,使他们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汉语中来,另外还可以让外国学生从民俗词汇这一简单词语入手,更好地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词汇的意义。我在教学中对于“多子多福”这个词翻译的讨论时,我不仅给出了一个字面的翻译“The more children one has,the more happiness.”,还从中国传统民俗方面进行介绍,让外国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思想。从民俗方面理解词汇,能更好地使外国学生理解词汇的内在意思,也能引起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心。
三、语法中的民俗文化
        自古至今,中国民族文化中都有着中庸、以和为贵、阴阳平衡等思想,从人自身到大自然,中国传统文化都讲究两两相对、平衡对称的原则,比如中国中医治病讲究人体的阴阳平衡;还有大自然中日—月、天—地、风—雨等的对立平衡。中国汉语也讲究和谐对称的原则,尤其表现在汉语中语法的运用,它在从各个层次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中双偶对称的美丽。例如“学习中国书法时,要准备笔和纸砚。”这句话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很难找出错误之处,但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很容易,因为我们会下意识地使用对称的思想。如果这是老师给外国学生讲授些中国的民俗文化,那么他们就不难分辨这些错误了。由此可见,在语法学习中穿插学习中国的民俗文化有助于外国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国的汉语,也能让他们知道中国汉语的对称之美。
        总之,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都要注重对中国民俗文化的教学,同时也要去了解外国学生国家的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教授他们学习汉语。老师还要善于比较不同民俗文化,帮助学生排除源自母语语境的干扰,让中国民俗文化成为他们学习汉语的便捷桥梁。
【参考文献】
[1] 毛海莹. 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 语文学刊, 2008(10):90-92
[2] 左姗华, 杨杉梅. 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16).
[3] 柯玲. 对外汉语教学的民俗文化思考[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6.
[4] 张帆.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J]. 新校园旬刊, 2013(7):25-25.
[5] 辛鑫.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J]. 现代交际, 2020, 000(003):224,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