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中提升爱国主义精神的路径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8期   作者:卞嘉禛
[导读] 教育应该向国家提供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自豪感、民众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教育中提升爱国主义精神的路径
        卞嘉禛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教育应该向国家提供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自豪感、民众素质和创新能力。但是从笔者看来,目前我国教育在这三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从语文的课文入手,从教育方式上入手,以及重视教师队伍,教师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等观点。以期望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更好的教育,提升国人素质,提升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国力,为我们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贡献教育力量。
        关键词:教育 爱国 素质 创新 能力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发展快慢首先要看教育。教育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尤为重要,如何在教育中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而言,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通常而言,教育提供给国家的主要分为三点,即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民众素质和创新能力。当今中国正站在历史的交叉路口,而能否摆脱刻板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我国的发展是否顺利。
        一、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
        近年来,网络上、现实中的“精日”“美分”“牧羊犬”层出不穷,作为一种西方“和平演变”的产物,其之所以能够起到作用,归根结底其实是我们教育上的缺失。
        当然,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例如江苏的高中要求学生阅读茅盾先生的《子夜》,说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但其实大家都知道,是为了让学生看清资产阶级的丑恶嘴脸,不被西方国家的思想“洗脑”。但这种强制的阅读真的有用吗?以个人的亲身经历来说,收效甚微。文学性过强,学生们不爱看,看也看不懂。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再比如,要求中小学生会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区教育部门会时不时随机检查背诵。第一,学生并不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没有实质性的效果;第二,强制要求学生记忆容易导致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需要记忆的内容反感,反而有悖初衷。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从语文的课文入手。小学课本里就能看到诸如《爱迪生救妈妈》、《华盛顿与樱桃树》、《地震中的父与子》等等杜撰出来的虚假的故事,然而这些故事其实在潜移默化的给予学生一种“西方国家比较好”的想法。既然是杜撰的故事,为什么主人公不能是小明、小红,非要是爱迪生、华盛顿呢?明明在中国人民百余年的反帝反封建反侵略历史中涌现过那么多的民族英雄,有不胜枚举的英雄事迹可以使用,为什么课文选入的是《蜡烛》、《最后一课》这样的外国爱国文章?这些都是会导致中国人缺乏民族自信的原因,如果连课本上宣传的都是外国人聪明、外国人爱国,那没有足够判断能力的孩子又怎能培养成中华民族的希望?
        其次,从教育方式上入手。爱国不是被迫的记忆“核心价值观”,爱国应该体现在行动中。而作为教师更应该给自己的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例如,升旗时脱帽唱国歌行注目礼,而不是班会课时批评学生不尊重国旗,升旗时自己和别的老师交头接耳。在遇到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的课文时,老师应适当增加课时,将其中的深意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接受。
        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是应该从小培养的,从教育中潜移默化培养的,其中非常需要教师的努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是决定学生思想的关键。


二、民众素质
         国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民众的素质。教育是提升人民素质的最主要手段和前沿阵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最主要的不是学习多方面的知识,而是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直的品格。
         管仲曾说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高素质的人群和低素质的人群是有本质性差别的,将来的社会也会越来越需要这些高素质的劳动者。注意,这里的“素质”不是指学历,而是指人品。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有这样一个基本特征:“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由此可见道德品质的重要性。然而当今中国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奉行所谓“县中模式”,用成绩和学历衡量一个人品格的优劣。这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注重个人修养而只注重应试的学习,出现了一些高学历但却缺乏道德的人,这对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不益。
         所以,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第一,“人无信不立”,为师者首先要做到诚实守信,给学生树立榜样;第二,教师要遵纪守法,法律是治国之本,只有所有人都令行禁止,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第三,教师队伍要杜绝“官僚主义”,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能给学生树立错误的“尊卑意识”,要让学生在将来的生活、工作中敢于直言,敢于指出错误和漏洞。
三、创新能力
        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而我国教育千篇一律的教育流水线,虽然生产出一批批的“学霸”,但是也打压了一些学生的特殊性。2017年3月,两会决策将美术纳入中考,并率先在江苏试点。将美术纳入中考总分,从而提升民众对美术的重视。想法是好的,但是显然不可能达到提升中国人创新能力的目的,千篇一律的考题,强制背诵的内容,把美术变成了另外一个“政史地物化生”。
        当孩子经历着从一个辅导班奔向另一个辅导班,天天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的时候,他们只是在变成一个个会学习的机器人,这样的人对社会真的有用吗?重复着电脑都会做的工作真的有意义吗?
        教育不是为了把人变成机器,而是教会人怎么运用自己的潜能,去创造对社会的价值。学校培养的不应该是每天朝九晚五半死不活的“社畜”,而应该是有思想的,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的、活生生的人。
        创新要从教育抓起,让美术重新回到给出一个题目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的样子只是第一步。
        作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对这一份职业的热爱,是“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奉献精神。教育事业是神圣的,是一项长久的工程,对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教育上的缺失更应该尽早弥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更何况如今还没有亡“羊”。
        
        参考文献:
        1.李琼.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J].高校共青团研究,2021(Z2):7-9.
        2.朱丹宁.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考[J].知识文库,2021(11):24-25.
        3.王其辉.新时代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遵循[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9):6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