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阻碍银行青年成才的几种心理因素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8期   作者:叶蓓娟
[导读] 银行青年员工是银行业改革、创新、蓬勃发展的主力力量,想要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干劲,为银行业、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其心理素质状况不容小视,需要提升到战略高度,成为每家银行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的主题。
        叶蓓娟
        平安银行 上海 200135
        摘要:银行青年员工是银行业改革、创新、蓬勃发展的主力力量,想要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干劲,为银行业、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其心理素质状况不容小视,需要提升到战略高度,成为每家银行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的主题。本文就阻碍银行青年人成为有用之才的几种心理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的心理状态以及相关建议进行分析和探讨,期望帮助银行管理者更好的提升银行青年的心理素质和建设以人为本的银行职场氛围。
        关键词:阻碍;银行青年人;心理因素;成才
        引言:近年来,全球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持续累积,中国银行业进入转型和开放为主题的新时代。随着行业深度调整、叠加疫情影响,银行业存款增速大幅放缓,引发对银行业的成长性担忧。我国一直以来是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居民储蓄也被认为是保障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受房价上涨、教育医疗等方面支出的增加、理财形式增多、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居民消费升级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居民储蓄也出现了增速放缓、储蓄率下降的状况。另外随着银监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银行不规范行为约束加强,银行原先的不规范存款明显减少。更不容忽视的是,互联网金融、电商等快速发展,也造成了银行存款的分流。这就对中国银行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作为银行职员尤其是青年员工,承担起了银行业发展、创新、保住龙头地位的重责。他们所承担的巨大压力、工作满意度下降状况不容忽视。银行青年员工这个群体,他们的生存现状如何?如何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使他们更好的为公司做出贡献?是每家银行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的主题,关乎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这也是当前整个行业不容忽视的问题,进而从根本上突破银行业发展瓶颈,发挥银行业作为社会稳定性的重要作用。
        一、阻碍银行青年成才的心理因素分析
        1.高压力、高标准工作导致的心理不良症状
随着金融同业竞争的白热化,尤其当下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这类传统金融行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银行转型、创新、结构重组改造都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因此当下银行内部员工尤其是青年人员的工作压力是巨大的,996加班现象家常便饭。何况银行工作有其特殊性,凡事都要求万无一失,银行工作人员需要随时随地的保持着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稍有闪失可能就会对公司声誉、金融系统稳定造成不可换回的损失。长此以往在这样高强度、高标准环境下工作,银行青年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心理不良症状:
——焦虑。对自己的工作、前途出现过度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严重的还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心悸、逃避上班等影响日常生活工作的症状。
——抑郁。出现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无法从工作带来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悲观沮丧、低价值感。长期以往工作效率、工作动力持续下降,严重者可能患上抑郁症,无法继续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
——心理疲劳。长期从事繁重的脑力劳动或长时间进行单调厌烦的工作,导致神经系统紧张程度过高,从而引发精神倦怠现象。表现为心绪不安、动力丧失、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迟钝、情绪低落等心理状态,长期以往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出错率提升,从而对自身工作、生活都带了严重影响。
——冲动。因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在难以忍受的状况下,可能会出现失去理智、不计后果的突然爆发。事后可能又会因后果严重而后悔、自责导致心境低落。如此反复,对自我能力丧失信心,对工作失去热情。更有甚者导致双相情绪障碍。
        2.银行青年职业倦怠心理问题突出
如今银行业竞争压力激烈,银行实际高强度、高负荷、高要求的就业环境与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对银行工作的心理憧憬有着巨大的落差,对刚入银行的青年员工来说会形成不小的心理冲击,此外还要面临绩效考核、晋升压力、人际关系处理等压力,使得银行青年员工需要承受工作超负荷、体力透支、心理压力等多重负担,使得银行青年员工出现职业倦怠心理问题的现象较为普遍。职业倦怠是一种综合心理症状,主要有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及缺乏成就感等一些典型表现和特征。这导致了个体工作效率降低,对个人职业发展有负面影响,更不利于银行队伍稳定,对银行员工流失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身份焦虑与归属感迷失
传统的银行企业文化面临着互联网思维的巨大冲击,使得银行的企业文化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去符合当下新的时代特征,承担起企业责任,为国家昌盛民族兴旺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企业文化真空”,就可能导致银行青年在心理上出现困惑、迷茫、焦虑,在严重的状态下进一步引发心理问题,一时难以找到成就感、归属感,出现孤独、无助、退缩等心理障碍。
心理学的专家认为,人们心理的变化,不仅仅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同时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和纠正,才能够疏导心理的障碍,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二、调整银行青年成才心理状态的建议
        1.积极引进国际通行的EAP项目
EAP是员工帮助计划,也被称为员工心理援助项目。这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员工保障系统,其形式为企业付钱,由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为员工及员工家属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提升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银行开始建立和实施EAP项目,这意味着银行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逐渐受到重视,这对于建设人本、和谐的企业文化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EAP作为一个起源于西方社会的一种服务模式也将经历一个适应当地文化和人群的过程,其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面临相当的挑战。需要服务公司、企业组织、以及员工三方之间在建立信任关系、人本关怀、环境适应等各方面不断拓实、发展、生根开花.。
        2.打通员工减压通道
建立并完善员工内部沟通渠道,让员工的心里话有地方去倾诉,负面情绪有地方可以去缓释。工会等群众性团体要自觉担负起联系沟通职责,建立员工诉求的处理机制。同时要注重员工培训,除了常规的职业技能培训目的外,还应包括譬如与人沟通的技能、建设团队精神的技能、培养和强化员工的献身精神以及更新知识、发现创意的能力,等等。让青年员工在心理上感受到归属感和托付感,体会到被重视、被关怀的感觉。从而让青年员工不负心理压力,轻松地投入工作。
        3.压力管理
持续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是引起职业倦怠心理的最主要因素。银行青年员工做好压力管理是预防职业倦怠的重要手段。首先,要指导银行青年员工学会对工作压力进行评估,了解和管理好各项工作事项、要求、目标、时间计划、与之相关的人际关系、以及自身所具备的素质等多方面的工作压力状况。其次,根据自身的压力承受能力,有轻重缓急的规划工作计划,把重要且紧急的工作放在第一时间处理,重要不紧急的其次,对于不重要且不紧急的工作可以想办法减少关注和投入,学会为自己减负。再次,学会评估青年员工的压力程度,注意将压力控制在“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如果压力已经达到其自身无法排解、已经影响到身心健康的程度。提示他们可以及时与上级沟通交流、并利用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身心帮助通道,寻求外界的帮助。
        4.帮助银行青年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和自信心
(1)邀请心理学方面的专业老师向银行青年员工传授心理建设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相对应的心理知识培训:①提高青年员工对自身身心健康的重视程度;充分了解和掌握不良心理状态的危害和易感性,从而帮助青年员工重视自身心理问题的防范。②不良心理状态的识别;通过培训让银行青年员工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随时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早发现自身的心理波动状况。③心理问题处理;青年员工需要学习基本的自我心理建设方法,学习如何应对和处理职业倦怠、工作压力、人际关系不和、身份焦虑等一系列职业心理问题,及早进行自我调整或尽早寻求帮助寻求改善。④学习职业心理问题的预防方法,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引导银行青年正确对待自己,建立自信心。
(2)建立信任的组织氛围,可以显著提升员工的自信心,降低员工的工作压力。当银行青年员工对领导、同事充满信任时,这种信任会给青年员工带来心理安全感,可以鼓励员工更放心的去工作,还能因此提高工作绩效,激发员工创新改革,员工对工作的担心和顾虑也会大幅降低。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下,员工可以相信领导、同事会支持和信任自己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员工对工作压力的消极感知会大幅降低。Guinot等学者研究了人际信任、工作压力及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人际信任可以显著影响员工的工作压力,领导信任与工作压力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因此了解人际信任与员工工作压力的关系,可以帮助领导者了解领导信任对于员工工作压力的影响机制。对此,领导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减少员工压力:
        a.领导者需要保证自身的工作胜任度,因为员工对领导信任有很大部分是来自于领导者的能力。
        b.领导者需要有正直、公正、真诚的品行和工作态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和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客观、公正的处理问题,要有坦诚相待的态度去沟通和处理问题,特别避免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虚伪作风。
        c.领导者要对员工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和善意,要在工作中关怀员工,以此来降低员工的工作压力。
        5.夯实教育培训基础,技术管理“齐头并进”。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开始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企业大学。在金融/银行行业中,知名的企业大学有:中国工商银行杭州金融研修学院、招银大学、平安金融管理学院、中国银联支付学院、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修院、兴证财富管理学院等。中国企业大学的蓬勃兴旺发展,意味着企业对于人员的培养和发展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企业坚持推进“齐头并进”的人才培养计划,即结合每个人自身特点,实行技术、管理两项能力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需要更多的增加心理学课程,从心理层面帮助员工成长。对于管理者而言,学习心理学相关课程,也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人是管理的基础,也是之所以企业需要管理的原因及目的。现代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做到这点,我们就应该去掌握和了解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以人为本,才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结论:
本文通过浅析银行青年当下所面临的职业压力引发的一系列职业心理问题,从而提供了一些解决建议供银行管理者参考,期望能够帮助银行青年员工更好的成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更多贡献。银行业作为社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银行青年之责重中之重。心理强大是一切之根本,是银行青年成才的核心因素。有了强有力的青年人才梯队,才能从根本上突破中国银行业发展瓶颈,发挥银行业作为社会稳定性的重要作用,早日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徐秀清.阻碍银行青年成才的几种心理障碍[J].浙江金融,1987(10):55-56.
[2]郭杨.青年成才的主观矛盾和障碍[J].中国青年研究,2004(10):66-70.
[3]郑国中.银行转型期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6,11(402):39-42
[4]韩平、刘向田、陈雪.企业员工组织信任、心理安全和工作压力的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第29卷第10期,2017年10月
[5]吴方园.银行职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6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