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明月寄相思 ——思乡诗《泊船瓜洲》群文阅读课教学实录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8期   作者:詹晓玲
[导读] 复习思乡诗《秋思》
        詹晓玲
        湖南大学子弟小学  410082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复习思乡诗《秋思》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思乡诗《泊船瓜洲》,你们能背诵吗?(学生齐背)
        师:这首古诗,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体现了他浓浓的思乡情怀。那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乡愁呢
        生:是明月勾起诗人王安石的思乡之情。
        师:那明月和思念有什么关系呢?
        生:因为明月象征着团圆,看到明月,就会思念亲人和故乡。
        师:说得非常好,是明月勾起诗人思念故乡之情。
        2、小结思乡诗,出示议题
        师:思就是思念,乡即家乡。我们把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诗称作思乡诗。思乡诗主要体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孤独凄凉的心境,表达了他们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而这首诗中的明月就好似思乡的符号,它成了思乡的载体,让人一见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引发浓郁的思乡之情,这就是中国特有的思乡文化。
        《泊船瓜洲》的作者王安石借助一轮明月,含蓄而深沉地将自己的思乡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节课,就让我们透过月亮,一起来体会古代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
        二、阅读探究,指导朗读。
        1、初读古诗。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另一首关于月亮的思乡诗——《月夜忆舍弟》,看看唐代诗人杜甫眼中的一轮明月给我们带来什么?谁来读读这首诗?(PPT出示诗歌,师板书:月夜忆舍弟)
        师:诗题读得有板有眼,要是能把整首诗读得字正腔圆,读出五言诗的音律节奏,那就会更好。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师:你们听老师读。(师配乐朗读古诗)
        师:听出老师读的音律节奏吗?老师什么地方读音长一些?什么地方读音短一些?
        生:老师读时平长仄短。
        师: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每个字读准确,还要读出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独特的 “美”。每一首诗词都有它的平仄规律,只要我们按规律去读,就一定能读出诗的味道,读出五言诗的音律节奏,大家可以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读,还可加进自己的手势,读得有板有眼。(指名学生按平长仄短的读音规律读古诗,师生互评,再齐读,要求读出浓浓的味道,读出凄凉的感觉,读出忧虑思念的情绪,交流朗读后的感受。)
        3、小结学法
        师:我们在读的时候,一二声可以适当拉长一点,三四声可以读短促一点。读时划分节奏,读音再适当的停顿和拖长,这样读出来就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诗的韵味就出来了。
        三、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1-4句)
   师:看到诗题,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境?大家尽可能在脑海中想象课题中所描写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在一个秋天寒冷的夜晚,诗人杜甫正站在戍鼓楼下的古道上,抬头仰望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正在思念自己的弟弟。
师:你怎么知道是秋天呢?
生:我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这句诗中看出来了。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请你读读这句诗。
生:生饱含感情朗读:“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师: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戍楼上的更鼓声响起来了,禁止人们通行,秋天的边塞上,孤雁正在哀鸣。诗人站在戍楼下,望着明月吟这首诗,他非常思念家乡的弟弟。
师:是什么原因让杜甫这么思念自己的弟弟?
生:因为当时正处战乱时期,音信不通,诗人无法得知家乡亲人的信息,所以特别思念自己的弟弟。
师:那此时此刻,杜甫的心中有的只是?
(PPT出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师引读,生齐读。)
师:为什么今夜的白露尤显苍白?故乡的月亮最为明亮?
生:诗人远离家乡,他想起以前在故乡时月亮是那么的明亮,一家人情意浓浓,举杯赏月,那是一幅花好月圆团聚的画面。而现在正处战乱之中,与弟弟分散各方,更不知他们的死活,所以杜甫非常忧虑和惆怅,苦苦思念自己的弟弟,因此在诗人眼里,今夜的露是如此的白,月是如此的明亮。
师:诗人望着明月,听着孤雁的鸣叫,此刻心情怎样?
生:我感受到了杜甫焦虑不安,心情沉重,思念之情引上心头。
师:你能将诗人的沉重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诗句。
师:从你缓慢低沉的声音中我好似看到了诗人伤心断肠。
生:我从诗中读出了一种绵绵愁丝。(生读诗句)
师:我听出了你字字忆弟,句句含情。
师:请大家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再次齐读这两行诗。
(放乐曲《琵琶语》,生看着图片深情朗读: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朗读,让我们一起随着诗人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你会想象出什么样的情景?假如你是诗人,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这个环境,你们又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师读后生讨论气氛热烈,师巡回旁听。)
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做杜甫,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告诉大家。
生:哎!戍楼上的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萧瑟的秋天凉风袭人,空中的那只孤雁正凄惨地叫着,那叫声让我更加忧虑。从今天晚上开始就是白露节气了,月亮还是家乡的最为明亮。战乱频繁,亲人天各一方,杳无音信,也不知我那几个弟弟是死是活,好想念他们啊!
(全场鼓掌,生回座位)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谁还有补充?
生: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今夜更加思念自己的弟弟,忙披上寒衣,来到戍楼下,听那更鼓声阵阵,雁声哀鸣,心情十分惆怅。望着空中的那一轮明月,思念之泪不由噙满眼眶。
师:好,大家这么一想象,诗的意境就出来了。刚才这两位同学想象的情景是用那两行诗句来概括的
生:(齐)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学习三四行诗。(5-8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真是一幅月满人圆的欢聚画面。可是,对于诗人杜甫,这美好的画面没有出现。有的却是……
        生:(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师: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下这诗句。
        生:读“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PPT出示第五六句诗)
        师:兄弟因战乱而离散,音信全无,家都没了,亲人生死茫茫,难以预测,哪位同学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
        生:读诗句。
        师:从你的读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愁苦、忧虑和苦苦思念之情。
        师:杜甫伤心折肠,他多么想写封家书寄到洛阳城里,了解家乡亲人的消息,可转念一想:
         生:(齐)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PPT出示七八句诗)
         师:谁能对照后面的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平日里寄出去的家书总是不能送达,更何况战争打了多年,到现在仍没有结束。
         师:是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中,诗人颠沛流离,身在异乡,闻戍鼓,听雁鸣,望明月,见寒露,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他万般思念不知生死的弟弟,此刻,你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硝烟四起,诗人惨遭离乱,老百姓因战争四处逃难,到处哭喊声一片。
        生: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备受艰辛,身在边塞,心忆故乡亲人。
        师:杜甫与弟弟那深挚纯洁的友情真叫人感动,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牵挂、思念之情,一起走进诗人那颗思乡思亲的心。(音乐响起,生齐读。)
        3、小结学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想象诗人在戍楼下赏秋夜月露,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景,体会到了杜甫孤单、焦虑和忧愁,我们把这叫着: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四、拓展阅读,欣赏诗情
        1、拓展阅读
        师:自古以来,明月一直是古代诗歌中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人们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在中国思乡诗的长廊里,思乡一直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类共同的情怀。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张九龄的——(PPT出示,生接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南宋爱国志士辛弃疾有家难归,登高楼而远望家乡,痛楚之情油然而生——(PPT出示,生接读: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师:唐代诗人王建在一个桂花怡人的中秋寒夜,与友人望月而语,不由吟出这两句——(PPT出示,生接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皓月当空,亲人远隔千里,苏轼思念胞弟苏辙,把酒问月——(PPT出示,生接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欣赏诗情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月夜忆舍弟》这首诗,还积累了一些以月亮烘托情思的相思名句。老师这里还有几句关于月亮的思乡诗,请大家根据这节课所积累到的学习方法,任选一句自学。(PPT出示四句思乡诗句,)
        (1)(PPT出示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师:第一步,划分节奏读出诗的音律节奏。(生读诗句)
        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十五的月色格外皎洁明亮,白居易非常寂寞,对着月色在想念元九;想必远在二千里之外的元九此时也正在赏月,他在思念着白居易这位老友。
        师: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和著名诗人元稹是非常好要好的朋友。当时元稹是被贬到南方去做江陵士曹参军的,白居易非常牵挂老朋友,担心他受委屈,所以写下此诗句以表思念之情。请你把这两句诗再读一读。(生再读诗句)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朋友的苦苦思念之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诗句)
        (2)(PPT出示李冶《明月夜留别》: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师:你来读读这两句诗。
        师: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明月皎洁无声,即将离别的我们相思无语。四周是那么的寂静,银色的月光撒在大地上,我们之间的情好似月光一样,充满了深深的思念。
        师:诗人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十分的伤感。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齐读诗句。
(3)(PPT出示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师让女同学读诗句后指名生说画面:当明月高照的夜晚,不想一人独倚高楼望远。只有端起酒来,一杯又一杯地将酒灌入,借酒消愁,洗涤愁肠,但酒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师:这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写的一首词,当时他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人在边关前线,心却在故乡。人们都说这首词是“以秋景写秋心”的绝唱。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的心情十分悲伤,想到战士们远离家乡,为了保卫国家被思乡羁旅之情缠绕,我感到很凄切。
生: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不知有多少人战死疆场,永远不能与亲人团聚。范仲淹身肩一国之安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真让我佩服。
生:边关将士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有家不能回,与亲人也不能聚,真让人忧思惆怅。
师:看来大家都体会到了边关战士的“旅思”之情,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感情再读诗句。(生齐读诗句)
(4)(PPT出示李白《闻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指名生读诗句)
师:你眼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诗人把他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王昌龄到夜郎以西。
        师:李白在扬州得知好友王昌龄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他当时的心情是——
        生:哀伤、忧虑。
        师:请你们一起读出这种感觉。(生齐读诗句)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还积累了一些关于月亮的思乡名句,体会到了古代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浓浓思念之情。月亮在古诗中常常是思乡的代名词,同学们在课外可以找到更多有关月亮的古诗,好好阅读,细细品味。大家还可以就古诗中的“月”谈谈自己的感悟,化作文字写进自己的习作中。

        注:该课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群文阅读下小学古诗改写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JK18CJC026)阶段成果。

附学生习作:
古诗词中的“月亮”
湖南大学子弟小学五(二)班 杨雅琪  指导老师:詹晓玲

        月亮有时像钩子,像弯弓;有时像镰刀,像小船;有时像圆盘,像镜子……月亮能使人产生很多奇妙的联想。月亮历来是诗人吟咏的对象,有关月亮的诗词实在太多了。从《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歌咏,到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从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惆怅,到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到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诵读那些扣人心弦的佳句, 让我们把那些美好的意境铭记于脑海之中。
        一、?借月亮寄托思乡之情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凝望皎洁的明月,诗人浮想联翩,思念故乡,思念家人。以月寄托思乡之情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心与心之间是相连的。在远离家乡和亲人的人眼里,月亮寄托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二、?借月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形容动静相衬、美妙迷人的春月。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形容虚实相映、为人销愁的秋月。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清新秀丽的山月, 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中和谐美妙的柔月。月亮有着神奇的魅力,令天地万物生辉。???? ??
        三、以月烘托孤苦的情怀
        月亮寄寓了许多失意文人的孤苦情怀。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用这花间美景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通过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凉的心情。再如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景象。还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中所描绘的意象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
    四、用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
        古人写月亮,多表现其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李白也经常用月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他的《上云乐》“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诗人认为太阳是由火精炼而成,月亮则是由水银铸冶而成,故才显得那么的纯净无瑕。《行路难》“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劝人要淡泊名利,善待他人和自身,不要追求所谓清高等虚名;再如《赠汉阳辅录事》诗中“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诗中“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中“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这些诗句都借月写人的清静淡泊的高远情怀和孤高出尘的高洁心灵。
        五、借月亮表达真挚的爱情
        从古至今,月亮一直都是爱的见证。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表达出一对恋人在黄昏相约时唯美的爱情。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形容对爱人书信的渴盼。还有白居易《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悲怆的爱情在月色的烘托下,更显得凄美动人。不论怎样的爱情,月亮仍然是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如孟郊的《古别怨》“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深挚的爱情都希望得到最美好的祝愿,正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咏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我国古代诗词作品里,月亮成了历代文人最爱的吟咏对象。“人生代代无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咏月诗词如同皎皎月光,照亮了一代代人的心灵。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审美的心,便会发现这些诗词之美,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词陪伴我们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