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廉政视觉育人路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8期   作者:杨汝远
[导读] 成由廉洁,败于贪腐,这是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得出的深刻结论。
        杨汝远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成由廉洁,败于贪腐,这是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得出的深刻结论。廉政文化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和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是青年人的政治观念、政治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通过对高校中廉政文化建设现状和近年来新媒体发展趋势的研究,结合艺术类学生专业特长,希翼能够将新的建设手段融入到学生课堂、社会实践、组织构建之中,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廉政文化;视觉育人;高校;新媒体;思政课程
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当代青年正处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肩负着建设美丽富强中国的重大责任,而高校作为培育青年人才的重要场所,无论在哪个时期都一直作为先进思想的前沿阵地而存在,其对于社会风气的扭转,社会廉政文化氛围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中央对于廉政建设的重视
        习总书记自为官起就屡屡强调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以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的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和实践为源头,随着他在福建、浙江、上海直至党中央的工作实践而不断丰富。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在党的十九大又提出:“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并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新论断。各级政府也屡屡发出廉政建设新文件,响应习总书记的时代号召,为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而不断努力,足以显现出党中央对廉政建设的重视程度。[1]
(二)有利于青年健康人格的构建
        青年一代是国家的前途和希望,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志向则国家未来就有希望,所以青年一代健康人格的构建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大学期间,青年正处于“三观”建设期,是非辨别能力较弱,易受社会腐朽现象的侵蚀,但青年对于新事物和新文化接受度高,受教育的自觉性高,是接受廉政文化传播的主要人群。
        近年来,贪污腐败有偏向高学历、低龄化之势,学校这块神圣的净土也不断受到腐败的侵蚀,高校领导干部“贪污落马”数量攀升,部分学生廉政意识不高,作弊、抄袭等现象频发,缺乏担当的勇气和自觉抵制腐败的能力,容易被错误思想引导而偏离人生轨道。[2]新闻中报道的“90后女干部工作一年贪污40万”“案发时不到25岁”等字眼让人心惊,也引发了众人的思考:为什么刚从象牙塔里出来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如此轻易就深陷贪污腐败的“泥潭”?高校是“拔节孕穗”的关键一站,无数青年将从这里学习知识、步入社会,去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在这青年人格构建的关键时期,有一粒叫“廉洁”的“扣子”应该扣好,一旦扣错,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三)有利于社会廉政风气的带动
        近年来,因为社会腐败现象频发,反腐倡廉工作在各地纷纷开展,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众多官员因为腐败落马。这是一项极其艰巨且覆盖面极广的重大工程,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人的胆识,需要有牢固的反腐败文化阵地。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各类高校在学总规模达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人口基数庞大,且大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拥有众多的社会人脉资源,其中包括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等,他们的言行举止对身边的社会群体会产生一定影响。
        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概念传输,让大学生浸润在优秀廉政文化的氛围中,有利于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牢筑精神上防腐拒腐的防线,能够让廉政精神辐射到他们的周边群体,潜移默化中带动社会廉政风气,改善奢靡腐败之风。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还只是停留在“进校园”的层面上,而对于自身教育文化融合挖掘程度不高,且强制性的形式主义色彩较重,缺少自发性、主动性。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对于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领导认为教学、科研、招生和就业才是高校主要关注点,对廉政文化的关注较少;教师认为腐不腐败是领导的事,自己只需专注教学和科研;学生觉得学业才是重中之重,课余时间也忙碌在社团活动之中,其余都与自己无关。但是,廉政建设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和努力。
(二)制度体系尚未完善
        制度的漏洞是导致腐败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着纪检监察机关唱独角戏、孤军奋战的现象,高校内各个群体都认为廉政建设是纪检部门一家之事,导致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一岗双责”制度难以实施履行,不能很好的同学校的教学安排、科研工作、后勤管理等方面有机结合,各项廉政活动得不到广泛开展。党员作为学校中先进性的代表,却处在了廉政建设的边缘,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往往是领导干部呼吁的多,党员群众参与的少,很多都是应付了事,没有很好地动员这批教师、学生中的带头人,导致廉政思想渗透率不高,无法形成群体文化,群众反响低。
(三)教育培养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普遍沿用传统形式,采取便于开展的廉政理论学习、宣讲报告、观看视频、传达文件精神等活动形式,甚至于各个部门认为“一张照片等于办了一次活动”,过程枯燥乏味,流于形式,创新性和趣味性不足。且部分高校工作方式方法较为落后,不能很好地将新媒体服务于建设进程之中,不能与时俱进,接受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针对性不强,找不到活动的着力点与有效载体,且与校风校训、学校中心工作点相脱节,导致活动雷同,参与人员积极性不足,缺乏实效性。
三、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与弊端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与途径发生了极大变化,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及时性、互动性、共享性等优点快速进驻了千家万户,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青睐,据CNNIC 发布的第 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 ,截至 2020年9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 67% ,“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一)机遇
        新媒体一改传统的传播方式,从“自上而下的,权威媒介组织对所有人的传播”变成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平台能够让任何人在上面自由发表意见,传达思想,且因其信息的发布不受到印刷、发行、运输等外界因素的影响限制,信息传播能够随着网络瞬间完成,又因为信息发布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交流是双向流动的,拥有信息交互性,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的这些特点——
        ①在网络平台上建立信息公开工作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让党建工作、监管工作公开透明,从而降低腐败空间。[6]
        ②利用微信、QQ建立线上讨论小组,对廉政故事进行线上分享,并通过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平台进行课堂感想的分享传播,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廉政学习中来。
        ③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占据所有网民的94.5%。可以通过思政课堂作业形式创新等手段,利用表演、手绘等形式制作廉政故事短视频,在抖音、微视等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传播,形成社会影响。


        ④贴近年轻人的喜好与需求,发动大学生通过Vlog(视频博客日志)分享自己身边的清廉代表和他们的廉政故事,如“采访记录某领导的一天”、“记录优秀党员事迹”等等主题,既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清廉榜样”,又能够达到对学校廉政工作的监督作用。[5]
(二)弊端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块、内容丰富,但新媒体在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带来便利和创新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这给高校的廉政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①内容良莠不齐:不良观念和腐败思想极易随着互联网传播,导致尚处于人格建设期的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受到腐蚀和动摇。
        ②舆论导向失衡:媒体历来承担着引导大众舆论导向的任务,但由于广大网民人人都能够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舆论导向也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引导,众多推送、博客的推文标题常以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来吸引大众关注,而缺少了对正能量的引导。[4]
        ③法律监管滞后:新媒体兴起发展速度快,相关法律尚未完善,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私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许多人认为发表网络言论不需要负责任,“键盘侠”随意抨击博主观点,抹黑事实,导致网络风气败坏,对廉政建设改革方案的实施带来了一定困难。
四、高校廉政视觉育人路径探究
        基于对高校廉政文化的建设研究,熟悉新媒体发展趋势,了解青年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思政课程、社会实践、媒体宣传等手段,我们对新时期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究,下面以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例,对路径探究成果进行介绍分享:
        (一)“廉政文化+思政课程”,抓牢第一课堂思想传输
        思政课作为高校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和培养正确思想的主要渠道,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要想让高校的廉政文化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离不开思政课的教学。学院现开设的思政课有“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课教师在各科教材基础上找到了与廉政文化教育的契合点,采取“浸润”的方式将廉政思想融入思政课堂中。
        比如“形式与政策”一课中,学院教师根据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特长,将廉政文化、红色设计与课程结合,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完成思政作业,把原本略显枯燥的课堂“玩”起来,同学们积极组队,开拓思维,创作出了一件件精致有趣的设计作品。还组织学生领会历次党代会的重要思想,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出一张张有趣的大会宣传海报,体现时代特点,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伟大历程,让清正廉明的思想根植学生内心,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
        (二)“廉政文化+社会实践”,拓展第二课堂育人功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高校中要将廉政文化进行有效传播就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入社区、进头脑、入我心”,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持续开展了“不忘初心路,艺绘廉政心”、“清正廉明,艺路同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广大人群之中举办廉政画展、拜访廉政党员、宣讲廉政故事、体验廉政手工、传承廉政精神。
        漫画等视觉文化具有“生动、直观、活泼、乐见”的特点,一般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传递信息、加深理解的效果,漫画所传达的积极观念会有效地传播到社区党员以及普通群众。因此,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组织学生绘制了“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清廉家风”、“反腐倡廉”、“身边的榜样”等主题系列漫画作品、廉政剪纸和廉政手工作品 100 余件,将党风廉政文化通过视觉读图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廉政文化传播到青年学生和社区居民的心中。获得了学习强国、浙江新闻等44家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社会影响力达到120万人次,成效显著。学生们在实践服务中检验学业中的理论知识,也在酷热当头的环境下磨合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更加坚定了学生正在日后设计道路上“清正廉明”的目标。
        (三)“廉政文化+干部建设”,培养廉政思想传播主力军
        在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既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又能掌握新媒体的网络规律,贴近青年喜好,紧跟时代潮流。首先,要加强对学院辅导员、任课教师的廉政文化和新媒体技术运用培训,适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廉政等红色元素设计,让学生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步推进,真正做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外,在学生中培养廉政思想传播者,注重学生党员干部廉政思想的培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生才是离学生最近的人,学生党员干部无疑是学生中的领头人物,对他们进行廉政思想的传播培养,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对身边学生进行影响,能够起到良好的辐射效果。为此,学院成立“辅导员廉政工作室”“廉政文化社团”,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同步培养,在高校中多方位的传播廉政思想。
        (四)“廉政文化+媒介拓展”,唱响校园廉洁思想主旋律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给信息传播媒介的拓展带来了机遇。首先,加强微信公众号媒体建设,利用朋友圈流量进行宣传推广。制定廉政文化专属板块,定期分享廉政故事、引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传达党中央思想,适时融入校训、校史等,增强学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比如学院采访报道的百岁校友老党员的清廉故事就广受好评,在学生间广为传颂,在公众号推送之后,被多家主流媒体转发报道。其次,拓展抖音、微视、微博等新兴媒体板块,贴近青年大学生娱乐需求,将廉政思想制作成短视频、Vlog等,而非几个小时的长篇大论,确保传播过程不枯燥、覆盖范围全方位,让廉政思想的主旋律在高校校园中唱响,进而深入到全社会。
五、总结
        经过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多方位研究探讨,我们寻找到了在新媒体发展大环境下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契机,并运用到了实际工作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与效果。各高校应该提高对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让习近总书记党风廉政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扎根发芽,真正将高校青年建设成国家和民族的有力后备军和继承者!

参考文献:
[1]李玫佳.湖北省非公经济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8.
[2]石平.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正确引导廉政文化进校园[J].戏剧之家,2019(28):147-148.
[3]吴益民.全媒体时代廉政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析[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6).
[4]王健飞.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探讨[J].信息通信,2015(7):137.
[5]周志成,赵亮,张俏.新媒体语境下Vlog的发展现状与传播策略[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37(12).
[6]王迪,张义敏.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机制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0(22):110-113.
基金课题:*本文系教育部202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漫画语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表达与实践路径”,浙江省2019年度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浙教办函〔2020〕6号)“胡坚工作室”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浙教办函〔2019〕365号)“漫画应用于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思政内涵研究”,浙江理工大学“青年创新专项”(编号:2019Q126),浙江理工大学 2019 年(宣传〔2019〕9号)“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项目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汝远(2000—)女,汉族,浙江省绍兴市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