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友爱”,给予“真爱” ——以心理干预转变一位“怪”男生的教育案例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8期   作者:沈莉娜
[导读] 爱是一种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本文介绍了一位小男生由于家长的溺爱而产生“怪”行为。老师给予他真爱,让他在“友爱”中转变,在“慈爱”中改变,在“关爱”中蜕变。他的生活就是一场“爱”与“怪”的较量。
        沈莉娜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第二中学
        【内容摘要】爱是一种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本文介绍了一位小男生由于家长的溺爱而产生“怪”行为。老师给予他真爱,让他在“友爱”中转变,在“慈爱”中改变,在“关爱”中蜕变。他的生活就是一场“爱”与“怪”的较量。
        【关 键 词】    “怪“行为      真爱      心理干预   
        两年前,我接任了高一(6 )班的班主任。转眼间,这批学生已经毕业。我陪伴他们一起走过的两年多的光阴,见证着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在为每个学生取得的进步而欣喜的同时,我也反思着个别“问题学生”的教育。
        班里有个“怪学生”小A。纵观小A两年的成长历程,一部“爱”的变奏曲,让他慢慢地纠正了自己的“怪”行为。回顾其成长中的花絮,我深有感触。
        一、案例回放:缺失“友爱”, 助长了“怪”
        开学没多久,小A已经在这个新组建的班级里赫赫有名。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他酷爱阅读,尤其是关于科普方面的书籍。但是他却不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厌恶学校条条框框的规矩,因此经常会在公共场合做出一些不适宜的事情,比如情绪激动,大喊大叫;挤眉弄眼,肩膀耸动;手脚乱动,敲打墙壁;乱甩东西,推搡他人……他总用异样的言行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因此经常有学生和家长告他的状。当老师批评他时,他会用悖论振振有词地反驳,之后仍我行我素。他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班集体,影响了其他同学。
        一天,小B同学向我报告,他上完体育课,回到教室发现丢失了修正带,就紧张地寻找着,找了许久也没找到。我就向学生们打听,发现那节体育课唯独小A一人请假在教室待着。于是问小A是否见到过?“见过,我拿了。”小A回答倒是挺痛快的。我表扬他能积极承认错误,然后准备对他进行教育。谁知他却耸了耸肩膀说:“我只是拿过来看看而已!这也有错?”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
        二、案例分析:过多“溺爱”,滋生了“怪”
        问题学生的表现各不相同,改变他们,首先需要透过问题的表象,找到问题的实质。怎样深入找到问题根源呢?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我去小A家家访,全面了解了小A的家庭情况:小A父母上班忙,就一直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着。这四位老人非常宠爱孩子,宠爱到了毫无原则的地步。看来,孩子的问题所在其实就是家长的教育模式出现了问题,是因为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小A的“怪”行为!
        之后,我又向小A以前的班主任了解相关情况,得知:小A从小到大,家人都以他为中心。读幼儿园时,因为经常惹是生非,时常有人去告状,甚至有家长联名要求这个孩子离开他们的群体。而正处在喜欢交往年纪的小A发现很多同学逐渐不再理他,他越来越恐慌。
        这让我明白了:小A的一切源于溺爱,在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小A,他的心中只有自
己,他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也无视规章制度和伦理道德,他只想肆意而为。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生在这样家庭中的小A是不幸的,也是无辜的。我该如何去拯救他呢?
        三、心理干预:给予“真爱”,改变了“怪”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于是,我决定给予小A“真爱”,来改变其“怪”行为。
        (一)搭真诚“友爱梯”,切实转变“怪行为”
        学生是班集体的一员,他必须融入集体,必须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集体活动是促进学生交往的最好平台。

平日里,我有意识地参与各项班集体活动,提醒同学时刻关心小A的生活,同时也更好地观察他,引导他使用正确的交往方式。如排队时,班长在他身边及时提醒正确的排队要领;就餐时,组长偶尔给予他喜欢的小菜,并告知吃饭不挑剔,学会分享,学会止语;活动时,我有意与他同一组,时常牵手与他,让他感到温暖,并告诉他不要使用过多的肢体交往……私下里,我也常与他进行沟通,让他能理解老师与同学,理解规则的作用。因为他喜欢帮助老师做事情,我就经常让他帮我发作业本,做统计工作等。通过这些小细节,时刻提醒小A:老师与同学是关心我的,我要与他们和睦相处。
        (二)设正确“慈爱场”,真实改变“怪行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家庭教育不正确,残害的永远是孩子。道理明,家长才有管教孩子的主动性、自觉性。在了解了小A的家庭教育情况后,我再次家访,与小A的父母慎重地交流“不依规矩,难成方圆。”这一问题。通过沟通,家长明白了孩子的成长本身就需要雕琢。大人过分溺爱孩子等于残害孩子。家长知道了“爱”孩子就得“慈”中有“严”,“严”中有“爱”。家长懂得了“爱”也是一门学问,得学会正确地爱孩子。
        (三)筑温暖“关爱墙”,确实蜕变“怪行为”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与温暖。”“怪”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我对小A要
倾注更多的关爱,要以真诚的爱生之情,去激起他感情的浪花,取得他的尊敬和信任,打开他的心灵之门,帮助他树立信心,弃旧图新。
        故事的力量,引人入胜,故事的力量,打动人心。针对小A从小被宠爱,不知养育之恩无以为报,不懂得血浓于水的亲情可贵。我给他讲了一个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故事。一位母亲,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可是,当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后,发现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一个孩子。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这样的故事能触动心灵!小A看着图片,泪流满面。这是一种深刻地提醒,提醒他意识到自己承受着怎样浓厚的父母之爱,提醒他对于无私地爱着自己的父母,应该报以同样厚重的情意。
         “只要工夫下得深,何愁铁棒不成针”。小A慢慢地融入到集体中,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了。我也悄悄地走进了小A的内心世界:他少了对抗,多了真诚和友好;他少了胡闹,多了安静和努力……这种蜕变,让我欣慰不已。
        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润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心灵。爱是一种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两年来,小A的生活就像一场“爱”与“怪”的较量。最终,他在“真爱”的感召下,“唤醒”了善良和真诚,改变了自己的“怪”行为,成为了受大家欢迎的小伙伴。
        参考文献:
1.任顺元.批评学生的心理原理与实用技法[A].杭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2版.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A].漓江出版社.2004年2月第3版.
3.墨顿.亨特(美).心理学的故事[A].海南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1版.
4.张国民.注重自我教育 增强德育实效[J].教育科研论谈.2008年06期.
5.吴晓红.学会学习 自我教育 终身教育[J].宁夏教育.2008年03期.
6.张经童.巧用心理效应,优化班级管理[J].基础教育课程.2007年04期.
        作者简介内容:
        姓名:沈莉娜
        出生年月: 1980.01
        性别: 女
        籍贯:浙江奉化
        民族: 汉
        最高学历 :本科
        职称:中学二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