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阳明“良知说”沿袭之偏谬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8期   作者:李一字
[导读] 阳明心学信者众多,至今仍有广泛影响,然因其教义过于精巧,于“良知”一说更是无从切实验证,故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发生偏谬和误读,以酿“阳明左学”之祸。
        李一字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550002
摘要:阳明心学信者众多,至今仍有广泛影响,然因其教义过于精巧,于“良知”一说更是无从切实验证,故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发生偏谬和误读,以酿“阳明左学”之祸。
        关键词:王阳明 心学 良知 善恶 阳明左学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心学重要创始人之一,早年信奉朱子学说,龙场悟道后转而攻研心学。认为心即是理,反对程朱理学“理”在心外之论,提出良知说,强调知行合一,认为人需时刻体悟本心,通过心之本体来抵抗万恶。
        其学说精妙深奥,至今仍有重大影响。但在阳明“良知说”传播的过程中,曾一度产生畸变,其中阳明左派甚至将学说推向了唯心主义的极端今浅述一二,以观阳明左学偏谬的原因和结果。
一、王阳明四句教逻辑梳理
        欲了解阳明左学偏误的原因,需先对“良知说”有一个具体的解释。
王阳明在其晚年时结合终身所学,提出了四句教法,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里,阳明说良知是心之体,此理甚明,无可辩驳,但是他又提出了一个无善无恶的心之体,那么良知、至善、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四个问题在义理上如何统一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其实这四个问题并不存在逻辑冲突点,只是需要分清楚几个问题。
        首先,王阳明在此处说良知是知善知恶的,这里这种知善知恶的知指的是一种价值判断能力,可取其伦理意,即从伦理学的角度视之,良知是一种可以判断善恶的能力,并且能好善恶恶。因此王阳明在四句教里提到的良知主要是为了突出其伦理意义。
        其次,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它是心之本体,因此每个人都有至善之心,每个人都具天良善根,这是人性本善的根源。
        再次,既然人心本善,为何又说无善无恶呢?其根义便在于阳明所说的“不作好恶”,此处“不作好恶”不等于任意好恶,所谓不作,只是说好恶循于理,不去刻意为之的意思。由此可见,作为至善的心之体之所以又是无善无恶,乃是指心之体不动于气,循理而行,因为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心体是善根,是良知,固不当以善恶去规定。
        最后,善恶乃是经验世界、具体世界的事,所以所谓善恶乃是一特定制存在、有限之存在,逻辑上此有限存在之善恶不当向上翻而去说明本体无限之性格,因此不该用善恶去说明良知心体。
        这样一来逻辑就通顺了。

因为良知在此处取伦理义,所以知善知恶的良知并不和无善无恶的心之体冲突,而由于心之本体“不作恶”,它循理而动,所以无所谓善恶,因此和作为心之体而至善的良知也不冲突。再者,更由于善恶属于经验域,是有限之存在,那么更不可以以有限反推无限之心体。
        然而,这个道理王阳明清楚,其信徒传人却未必了解。因为心之本体过于精巧,“良知”一物又过于主观,无任何可以证伪之渠道,故各人之“良知”难免有所不同,所以传至后期,才会发生畸变。
三、阳明左学流弊
        著名的“天泉证道”大家想必都很了解, 天泉证道中王龙溪认为,因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所以意、知、物都是无善无恶的,也即是“四无说”,而钱德洪则认为, 既然“有善有恶意之动”,那么就必须时时为工夫,心体也不应该是无善无恶,应该是至善无恶,也即是“四有说”。针对此二人的论述,王阳明明确指出:“汝中需用德洪工夫, 德洪需透汝中本体”,认为此二人,一个是上根人的理解,一个是下根人的理解, 各自要相取,不可相病.
因此不难发现,由于“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蕴涵哲理丰富,而其含义又太为灵活,所以不同的人理解会有不同的主张,故而明末王学就出现了不同分流,而其中影响和流弊最大的乃是以王龙溪和王心斋为代表的王学左派。
        王龙溪一派以“四无”说断定良知当下俱足,说:“良知不学不虑。终日学,只是复他不学之体;终日虑,只是复他不虑之体。无工夫中真工夫,非有所加也。工夫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尽便是圣人。”(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二《浙中王门学案》二,《语录·答徐存斋)。因此以“日减”言工夫,强调减少在意念起处用工,提倡直接悟入本体,因为本体当下俱成,所以本体即工夫,悟得本体则意念之恶自然消除。
        再则是以王心斋为代表大泰洲学派。王心斋曾说:“良知一点分分明明,停停当当,不用安排思索。”(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王心斋条·语录·答俞纯夫》。是以现成良知立学,从日用见在处指点良知,不加修为,认为良知即是日常生活中的吃饭穿衣,饮食饥渴,即是现成,即是自在。因此这一派认为致良知不用持敬防检,只需顺应精神方向即可。
        泰州学派一传再传,至周汝登、李卓吾等人是,大抵借助顺性自然,忘却诚意持敬工夫,不重知识事功,把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一切藩篱全部打破,其道德性遂缺失不足。
        综上,阳明学说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在其自身体系内也可以完全符合逻辑。
关键在于其学说既立,用之于社会,被不同的人理解后便会引伸出不同的含义。 理解正确的人自然可以将其发扬光大,而如果理解错误,并就此流传,其误就大矣。因此,王阳明学说之病,与其说是学病,不如说成是人病。
参考书目:
《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編輯委員 : 詹海雲, 李明輝, 鍾彩鈞 ; 主編, 鍾彩鈞, 臺北 : 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籌備處, 民國87[1998]版
《宋明理学》,陈来, 北京: 三联书店, 2011年版
《宋明理學槪述》,錢穆,臺北 : 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民國44[1955]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