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育人静候花开 ———— 关注留守的中职学生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8期   作者:1高杰2.付尚芬,作者3.张琴,作者4.符美琪
[导读] 留守儿童、留守学生这些新的词汇逐渐被社会所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父母外出经商和打工的家庭在农村贫困地区,成为了极其平凡的社会现象,成为了当今社会所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了中等职业学校所密切关注的群体对象。
        1高杰2.付尚芬,作者3.张琴,作者4.符美琪
        四川锅炉高级技工学校、成都市金堂县610400
        摘要:
        留守儿童、留守学生这些新的词汇逐渐被社会所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父母外出经商和打工的家庭在农村贫困地区,成为了极其平凡的社会现象,成为了当今社会所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了中等职业学校所密切关注的群体对象。随之,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对教师来讲也是一件具有崭新挑战的新课题。留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塑造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成为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不可或缺的技能。关爱留守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用真心关注、用爱心浇灌、用科学方法,我相信定能使留守学生不在孤单。
        关键词:留守中职学生   教育管理   责任
        巴特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爱是教育的源泉,有了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才会追求卓越和创造创新的去根植教育教学。教师在教育中需要对每位中职学生倾注关爱,而有这样一群孩子更是需要老师的爱。我所任教的中职学校地处农村,大多数孩子都是住宿生,再加上我所在的县城又是劳动力输出大县。学生们的家长大多都会在春节后加入返工潮,离开自己的小家、离开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这方熟悉的土地。去到不远千里的城市,为了改善家庭环境,而付出辛勤的汗水从事着粗放型工作。从此,他们的孩子们就成为了我们眼里的留守学生。
        这些孩子因为家庭中缺失父母的关爱、关心与照顾,生活学习往往较差,在集体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反抗情绪,有的有攻击行为,有的是孤独自闭,有的在学习中没有积极性等等。因为他们的排斥和攻击行为,他们在学校中很少有朋友,经常在进行班级活动、学校活动时,这些孩子基本上都不想主动参加,无所事实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沉默着。而在班级谈话分享的班会中更是一言不发,总是愁眉紧锁,低头不语,像是很忧虑。我了解到这些孩子在放假后也更多的是一个人游戏、玩耍,家里大部分只有老人,爷爷奶奶也不会主动有意识的与孩子交流,只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久而久之这类孩子更不喜欢与人沟通交流。由于缺少了家人在精神上、心灵上的关爱,从而让孩子更加封闭自己。
        一、师生交流,消除隔阂
        平等相待,坦诚相见,是消除学生戒备心理的有效方法。中职学生因成长阶段的逆反心理的因素,对人一直就有排斥感,不想过多的沟通交流,吐露心声,对同学、老师亦是一样。我在课下分别找这些学生单独交流,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与帮助。当然并不是一次交流就能打开中职学生那尘封的心扉,有的孩子需要我们分阶段的进行沟通,有的孩子排斥感特别的强,我们不能急躁要慢慢地耐心的,一次比一次增加谈话时间。而在谈话时老师也要一直保持微笑,放下身段与孩子们同一高度进行,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并且谈话主要以聊天拉家常的方式进行,减少了孩子们的紧张感。
        二、家校共育,为孩子们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
          父母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留守家庭孩子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更是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往往孩子们的父母离家在外,辛勤的为了改善家庭而选着背井离乡的从事着低端的劳动。孩子们却往往表现出:任性、冷漠、自卑、封闭,缺乏爱心和主动交流的主动性,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还有的连学科作业都无法完成。因此,留守的孩子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走进他们的心灵,引导这些孩子尊师守纪﹑安心学习和健康地成长呢?掌握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详细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的住址及联系方式﹑并适时根据本班学生信息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有关信息的相关内容。

并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的家长,让家长尽量做到定时与孩子通电话、开视频、运用现代高效的移动通信设备增进感情,同时加强家长与我的紧密联系,详细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的建立起与学生、家长、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 用真心付出关爱,唤醒留守中职学生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种子。根据留守中职学生的特点,他们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把留守孩子当成自己的家庭成员,注重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与同学的团结互助、与亲人的互动沟通。力争让留守的中职学生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三、同伴帮助,让留守学生融入集体
          留守家庭孩子的孤独感与消极感在班级活动中会无限的放大,因为他们的生活点滴不同,会与班级的其他孩子形成鲜明对比。为了消除留守孩子们的心理落差感,融入集体生活,我找了班级的班委干部进行谈话,让他们和老师配合帮助那些留守的同学,并让班级有正能量、有号召力的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主动去找留守孩子参与、配合、搭档。在活动讨论里也征求留守学生的意见,让留守孩子找到自己在参与活动中的幸福感,获得自己在班级同学中的认同和体会到班级的温暖,逐渐培养自信,主动积极的加入集体生活。例如:在迎新文艺汇演活动中,我鼓励这些孩子挑战自己与其他同学配合完成他们自主编排的节目,我会让留守的孩子在节目的编排中起主导作用。通过节目的组织、计划、实施、检查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施能力,也增加了他们与同学沟通的表达能力、促使他们能成为班级活动策划的中坚力量。
        四、捕捉亮点,点燃自信的明灯。
        我认为只有充分挖掘留守中职学生的正能量和、积极因素,才能更好地以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在留守中职学生的心理他们时常十分的自卑,基本不会主动的参与班级的活动,从不会在集体面前发言、表演。为了消除孩子的自卑与胆怯,我在班上创设有班级QQ群和家长微信群,我将会不定期的把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好的好人好事、有正能量的镜头发布在班级群和家长群,家长群里爸爸、妈妈不仅可以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其实可以让家长更深入的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真实的校园生活。孩子们同样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让孩子们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和不舍,同时也让孩子们和父母的沟通也变多了,经常会和父母在微信上进行语音、视频,家庭氛围也变得其乐融融,一团和气。
        五、心理教育,树立健康心理
        在对留守孩子的关注中,树立孩子们积极、阳光的健康心态。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学校、社会体验等活动,帮住留守的中职学生重塑自信、露出灿烂的微笑。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两年里班上的留守家庭的孩子有很大的变化。小宇变得开朗、爱说话、喜欢积极的参加学校活动;小蒋变的更加主动的参加校园活动,并在校园歌手大赛的舞台上大显光彩;小川虽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他也会和父母使用打字的方式进行沟通,会在与父母的聊天的过程中谈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还会在节假日为老师送上祝福。经过我不懈的努力的,班级氛围更加和谐,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留守的孩子们学会了与同学合作、探究,与同学和老师成为了亲密无间的良师益友,促使班级凝聚力稳步提高。
        看到班上留守学生的改变,我的心里也非常温暖,我认为作为父母、老师,我们要及时关注我们的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站在孩子的视角去发现。运用科学的教育管理手段、引导孩子书写出最美丽的青春画卷。
        留守家庭的孩子尽管遭遇了相对完整家庭的不公平,比一般的孩子缺少爱护和幸福感,但是爱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本着“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和科学的态度,为他们付出更多的爱,我相信定能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呵护他们纯洁的心灵,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学习中、情感中的困难。相信他们也同样会生活得快乐、幸福,他们的世界也一定会春色满园,充满阳光。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将用爱育人静候花开。
        
作者简介:高杰(1990年11月--)男,汉族,四川省成都市,助理讲师,本科,单位:四川锅炉高级技工学校,邮编:610400,研究方向:中职留守学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