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视域下的“以读促写,以写导读”写作要点突破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8期   作者:邓云刚
[导读] 叶圣陶曾说“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一个写作的榜样”。
        邓云刚
        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学 723200
        摘要:叶圣陶曾说“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一个写作的榜样”。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多数人存在阅读和写作学习两个活动的割裂,即便是有以读促写的做法,也是浅尝辄止的写写读后感,没有把整本书阅读促进写作能力提升的巨大价值更好地发挥出来。本课题将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引,开展整本书阅读视域下的“以读促写,以写导读”写作训练要点突破的探究,为老师组织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视域下的“以读促写”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以读促写
        1940 年,叶圣陶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首次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整部的书”的基本概念。“整本书阅读”,即“阅读整本书”,是对一整本的阅读而非单篇语文课文的阅读或是对节选文章的阅读。
        作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阅读中只有整本书才能够体现结构思路和内容思想的完整面目,也只有整本书才能体现文本逻辑的丰富性、多样性、连贯性和协调性,这对生活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的高中生来说,“整本书阅读”对于培养系统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丰富和扩充读者知识积累水平、锤炼和完善读者思维、丰富和发展读者语言上相对于节选文章阅读来说,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此,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对于整本书视域下的“以读促写”教学活动不可不重视,也不可不懂。
一、以排除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障碍为重心,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语文阅读障碍指影响学生语文阅读顺利进行的困难或问题,最主要的阅读障碍有理解障碍、鉴赏评价障碍、应用迁移障碍三种情况,只有带领学生破解这些阅读障碍,学生的阅读效益才能得到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破解理解障碍要能熟练运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法。应该指导学生紧扣文体特点,筛选适合的解读方法,即可以借鉴古代的成熟经验,比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仔细领会、注重对比、分级解读和诵读涵泳;也可以借鉴西方近现代的文本解读方法,比如:“词义分析——结构分析——语境分析”三步走的细读法、语义分析法、词义分析法和双重情节分析法。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掌握运用来提升破解理解障碍的能力,提升学生阅读的获得感。
        其次,破解鉴赏评价的障碍需要三方面入手。教师要结合阅读实践引导学生明白什么叫鉴赏评价以及鉴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技巧是什么,要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萌发评价的欲望,确立评价的标准,让各种意见充分碰撞,让学生在“碰撞”之中求得认识的统一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想象力、联想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在师生交流互动之中提升评价的水平。
        最后,破解知识迁移和运用的障碍,需要从培养概括能力入手,加速应用迁移的速度,从培养联想能力入手,促进应用迁移的发生,分析类化,完成应用与迁移。在整本书阅读时,我们需要带领学生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有效地专项训练,帮助学生挖掘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解决学生阅读理解时知识体系不完整带来的知识空白和思维断层,提升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为“以读促写”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理清知识迁移运用中的要点为主轴,提高作文训练的效果。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研究把阅读所得迁移运用到写作上去的方法,用“以读促写”来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在“以读促写”时,我们要根据高考考纲来确定迁移运用的要点,组织学生分模块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专项训练。
        谋篇布局上,登高望远。首先要引导学生以段或者章为单位从概念和效果两个维度去解读所读作品的结构特点,叙述特点和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对比等构思特点,再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未掌握的谋篇布局技巧进行专项训练,推动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在阅读中接触到的构思方法去构思文章,让自己在动笔写文章之前,心中已有“树干”,已有文章的全貌,然后在结合框架去精雕细琢,补充“枝叶”,完成思路清晰、文气流畅的文章。
        语言表达上,积累模仿。阅读的关键在积累,在阅读时可以积累用的巧妙的字词或写的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可以积累自然科学常识和人文科学常识,只有当量的积累推动学生知识储备水平质的变化时,学生写作时可用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素材等就有更多的选择,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阅读所得”进行挖掘运用和专项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就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达技巧上,感悟训练。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时所采用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的巧妙使用。它的运用能够使文学作品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精彩,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有趣味性和鉴赏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对所读章节运用到的表达技巧进行仔细辨别,要分析其如何运用、有何效果,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写作专项训练,提高学生准确运用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想主旨上,润物无声。一篇好的文章必定有给人心灵带来一丝涟漪的地方,而文章的思想主旨就是最能撼动人心的地方,它带给人的启迪、思考也是让一个人久久难以忘怀的地方。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时,需要指引学生以“点”为突破挖掘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度,以“面”为重挖掘作品思想内涵的广度,在书中寻找那些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加以细品整合,补充完善自己的思想价值体系,升华自己的人格修养,让自己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观察世界,涵养大格局、大境界、大气魄,让所读作品对学生写作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以加强“读写”教学方法研究为保障,提高指导评价的水平。
        作文指导评价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教师知识积累水平、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思想境界、思维能力以及教育教学水平的综合体现。从作文指导上来说,要提高依据写作文的心理规律和心理过程对学生的写作活动进行指导的能力,包括作文目标与构思指导能力、作文观念产出与信息组织指导能力、作文修改指导的能力。从作文评价上来说,教师还要提高包括无指标评价与有指标评价的评价能力,无论是从单一指标评价到整体评价,还是从文学、文章、语言角度进行评价到从特征、思维角度进行评价,都要成为自己所长。从文本解读能力上来说,只有教师能进行科学的、多样化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解读,才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给与学生启迪,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过硬的语文素养和作文指导评价的能力有了,指导学生写作文的保障也就有了。
        总之,阅读—写作迁移策略是一种重要的作文训练方法,主要表现形式是仿写。在仿写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在内心以回忆的方式呈现通过阅读、理解、消化建立起正在阅读的文章模式的暂时心理映像。而仿写训练则是加强了这一心理映像的强度,直至这种映像纳入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成为学生写作认知体系的一部分。教师要做的就是遵循阅读—模仿写—纳入学生写作认知体系这一“读与写”的教学规律,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2] 彭旭东.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意义探索[J].科学导报·2018(15)
  [3] 李功连.叶圣陶“整本书阅读”教育思想概述[J].语文建设,2017(25)
[4] 蔡朱晶.對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现状思考[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7(09)
[5] 高艳.“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理念下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J].语文天地. 202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