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发展路径探索 ——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8期   作者:童雯倩
[导读] 基于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教育现状,对该地区民族文化的落实和推行现状进行调研发现,该地区重视民族教育,但发展基础薄弱。
        童雯倩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8
        摘要:基于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教育现状,对该地区民族文化的落实和推行现状进行调研发现,该地区重视民族教育,但发展基础薄弱。主要问题存在于专业师资人才匮乏、民族手工艺学习难度高等问题。目前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合力,初步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促进地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健康发展。本文在注入多元化教育理念,提高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以创建良好的民族文化教育氛围。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理念;
一、景宁畲族自治县中小学民族文化教育推行现状
        (一)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教学愿景
        有着不胜枚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近年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会同各部门,在全县所有学校、校外学习场所、课外教学基地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活动。活动通过文化传统教育,激发和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育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教育中得到传承。
        (二)传统文化初步纳入教学体系
        面对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师资少、活动开展难等现实问题,当地多方单位对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传统文化教育做出了支持。例如,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青少年宫将畲乡非遗的传承与青少年宫校外课程紧密结合,将非遗纳入少年宫课程加强教学,引进非遗传承人强化师资队伍。
        教学队伍虽然得到了支持,但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而言,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非遗技艺复杂,青年教师难以快速上手;非遗传承人年龄偏高,面对大批师资队伍,难以承受高强度的教学。
        (三)传统文化丰富专业性强、难度大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传承人基数少,组成专业的教学团队有一定难度。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具有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畲族刺绣技艺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技艺专业性强、难度高。因此更需要政府、社会、家长、非遗传承人等多方合作,才能让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路径得到有效拓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教育观念刻板,传统文化教育得不到重视
        在现有体制下,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的功能已严重消弱。首先,传统文化课程不属于升学教育的范畴,难以受到重视。其次,多数家长会认为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占用常规文化课学习时间,相比与其他艺术类等拓展课程,民族传统文化太小众,对孩子的意义不大。另外,民族课程占用孩子的休闲时间,在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之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确定性较高。
        由此可见,改变大众对非遗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是很重要的。面对丰富的文化资源,教学应注入多元化教育理念,走出教科书和课堂,通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化教育,便于学生在保留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充分获得丰富的其他文化,树立宽容的文化态度。
        (二)技术助力传统文化,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体制创新为前提的革命,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也需要创新为引领。
        在传统文化课程优化的基础上,引进优质的教学媒介,通过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打造数字化课堂,便于更直观感受到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感受文化魅力。根据当下的智慧校园来看,教学建设应当在教学理念、教学体制、教学方法等方面,依据信息化技术,整合资源,通过数字课堂,建设高质量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队伍培训难、课堂教学成本高、课程体验互动性差、教学管理不便利的问题。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信息化不仅减小了非遗传承人教学师资队伍的压力,还拉近学生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也促进了师生交流,营造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化家园。
        (三)传统文化教育未得到重视,需多方合力创建教育氛围
        少数民族文化有强大的文化根基和强劲的发展势头,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氛围逐渐好转,良好的教育氛围离不开多方支持。
教师需要在教学新内容、新方法与新途径,寓教于乐,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内外的引导作用,增强大学生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认知;政府应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实现提供有力支持,整合多方资源优势,在活动开展方面合理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创造合适的环境和保护政策,让他们在“存在”的基础上发展;非遗传承人在借助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在能力范围内积极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形成重要的文化传承的空间,最大限度地维护民族优秀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以此培育具有专业素养的师资团队;最后,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民族文化是一门有意义的“课程”,不应该存在“文化歧视”的问题,文化自信之路任重道远,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三、民族文化教育需要坚持的原则
        (一)创新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当代美育教育,离不开创新发展。一方面,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 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仍有许多工作亟需开展, 通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美育教育融合, 让中小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体验民族文化,培育文化自觉性, 自觉坚持文化自信, 继承、维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民族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文化遗产, 要在继承之上进行创新性转化。唤醒民族力量,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 培育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学生, 为文化软实力助力。
        (二)三好原则
        把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美育资源要坚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三好”原则。必须严格按照我们国家的法律政策法规划定“保护”红线, 守住“传承”底线, 强化“利用”主线, 使之薪火相传。景宁畲族自治县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畲乡全民共享特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成果,例如大型展演活动“三月三”,为其他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典样板,丰富民族特色节日,将活动打造成民族文化交流的展示舞台,树立了民族的品牌记忆点。在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不断努力下,民族文化极大的增强了畲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在创造良好社会氛围的基础上,非遗文化进校园等一系列教育活动都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发展呈积极态势。
四、结论
        从全国范围来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要服务于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因此,践行“教育引领、文化先行”的发展理念,通过培育和弘扬民族特色文化,释放畲乡特色文化蕴含的无穷魅力和吸引力。充分调动文化传承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增强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激发多重主体对畲乡特色文化的深度认识与高度重视,从而对畲乡地域特色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更加积极有益的探索。
        [1]高春梅.非民族地区民族学校边缘化现象与民族特色的强化[J].满族研究,2012(03):28-31.
        [2]王亮亮.信息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情感认同教育管理[J].现代盐工,2020,47(05):187-188.
        [3]贾婉玉.基于地域文化探讨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以延边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7):117-118.
        [4]赵金波.少数民族地区影视教育发展路径探索——以内蒙古包头地区中小学影视教育调研现状为例[J].大众文艺,2021(06):192-193.

作者简介:
童雯倩(2000.01——),女,汉族,浙江金华人,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