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创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8期   作者:梁琳
[导读] 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背景下,大思政教育在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社会育人等方面的拓展成为发展的新趋势。
        梁琳
        河套学院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015000
        摘要: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背景下,大思政教育在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社会育人等方面的拓展成为发展的新趋势。全方位协同育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角度,如何建立创新型育人机制构建起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需要深化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梳理实践育人的理论内涵;在思政教育实践层面,立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现实和存在问题,探讨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的创新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育人  创新
        实践育人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之一,课堂内外的实践项目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课堂延展。2012年,教育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必须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文件指出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要将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遵循,文件对实践育人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做了规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运行中,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有追求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倾向,重形式轻视能力的培养;缺乏站在课程全局、思政教育全局进行全盘规划的整体性;缺乏特色创新性不够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的发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情况,形成可以动态变化的实践育人运行机制,才可能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一)过于注重形式,忽略内容的系统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形式多样除了课堂实践外,还有校内的文艺汇演、社团活动、专题实践项目等,校外的“三下乡”活动,博物馆等参观、志愿者服务、专业实习等等,总体来说实践育人往往更重视形式,更追求形式的多样化,注重活动的外在影响力,忽略了实践育人的系统性,综合所有项目的育人效果的评价体系没有建立。内涵挖掘还欠缺,在实践项目的设立上只注重单一项目的成效,忽略大环境的营造,缺少精神文化层面建构,是实践活动不深入触及学生的价值观层面,没有形成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学生头脑作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二)主体不突出,存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制定者和组织者一般是高校相关教学部门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学生社团、团组织等等,而高校实践育人参与的主体不应该只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在主体上,应该扩大受众面,让全体学生甚至是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体教职工都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特别是为了达到立德树人的实践育人效果,要在让学生成为实践或者的主体,甚至是实践活动的设计者,让学生有参与其中的兴趣和主动性,改变过去实践环节的单调、陈旧,让年轻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教师和管理部门只需要考虑实践活动和教育目标契合度够不够紧密。
(三)实践育人项目的安排缺乏特色
     高校实践项目的安排不管是校内校外,普遍存在的活动形式内容趋同现象,形式内容相似的实践活动,缺乏特色,个性化的安排较少,这让学生新鲜感不足,吸引力不够。而高等学校因为办学历史不一样,所在地域不一样,校风教风区别也很大,各个学校的个性和特色也千差万别。

但这些特色很少在实践育人中体现,如何在实践项目的安排中体现校本特色、独特的校风和地域特色,依然是现实中实践育人中的难点和要突破的瓶颈。
         (四)实践项目的安排存在娱乐化倾向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现代自媒体的特点鲜明,互动性、个性化、娱乐搞笑等特点突出,这让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娱乐化倾向也成为问题,在高校实践项目的安排上也能受去其影响,给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项目的严肃性带来了挑战,很大程度上也出现自媒体时代娱乐化倾向。
         二、实践育人运行机制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项目安排要注重系统化
        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培养、能力素质提高、社会生活能力的提升、心理健康需求、综合素养培育等实际需要出发,依托现有各种校内外实践资源,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成长规律及发展特点实施不同的实践教育,根据设计出各种主题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内容丰富、形式独特、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有选择性实践活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要全员参与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全部环节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有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重大,在课堂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教学体系中,在课堂外思想政治教育于学校管理服务各个环节之中。特别是实践项目,教学、管理服务;教师、管理者、服务人员等都要成为实践项目的主体,甚至作为参与者——学生,也更要在实践中保持主体地位,在实践组织者的主导下,完成实践项目,在实践中体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要凸显制度化和规范化
        实践育人要在教学课内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基地实践、线上实践等多种方式开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教学的实践环节设计、学术研究、教科研发展等开展;通过校内实践基地主题分明的文体娱乐活动、社团活动、党团活动、校内兼职等方式开展;在校园外组织学生加入志愿者、开展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学工学农等;在线上实践方面,主要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亲身参加分享观点、发帖、展开讨论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协作,改变实践育人单单是学校责任的观点,让全社会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职责。
        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让厚重的文化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托,在实践育人的过程在凸显鲜明的特色。
        随之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路丽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2]教育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2012
[3]张文显.弘扬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实践育人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05

基金项目: 河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专项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创新研究》HTXYSZY2003;内蒙古“十三五”规划项目《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和对策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琳(1976-),女,吉林扶余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