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创造性阅读略谈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9期   作者:马瑞莹
[导读] 语言心理学认为:阅读就是从文字材料中获得意义的心理活动过程
        马瑞莹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五井镇八岐山军民同心小学

        语言心理学认为:阅读就是从文字材料中获得意义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个将阅读材料变成自己理性内容的过程中,除了学生识字、识词要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外,还必须有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参与。由于各种心理过程在阅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学生阅读时主观因素的作用也不同,加上学生知识功底的差异,很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程度的阅读水平。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也就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学生的阅读水平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可分为记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三种,此三者在学习中处于不同的层次,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效果。只有创造性阅读才是最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其内力,在对原文知识理解和思想把握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理想步骤,也只有这一步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获得理想的创造性阅读效果。
        创造性阅读不是对课文机械的熟悉,也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原文意义的一般理解水平上,而是结合自身的实际,依靠自己的思维活动,以灵活的切入点和新颖的思维定向,对文章的内蕴进行剖析后再加工改造,使之变成更具鲜活思想的东西,它是通过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来进行的。
        1、创造性阅读的成果表现为推陈出新
        这里的出新是具有相对意义的。首先是相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而言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步骤分步进行,学生的阅读因其个人的思维定势、定向、定位不同,通过思考有时会出现自己不能苟同课本的新问题、新理解,而对这些新问题的处理,常常是阅读的纵深延展,可获得新见解。诸如有的学生在阅读《枫桥夜泊》时,对诗文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霜满天”提出质疑,理由是寒霜现象是秋夜水汽遇冷凝结与地面,只有与草茎、树枝、房顶、地面上才有附着,才可见到,而绝不会如飞雪飘在天空,“霜满天”的说法欠当。学会在这方面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我们共同再研究分析诗文背景,联系其时其地诗人的思想感情,觉得“霜满天”虽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却完全切合诗人孤孑清寥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夜色中正弥漫着漫天霜花。这个问题的解决本身就是创造性意识的雏形。其次,这种“出新”是相对于阅读材料来说是新的。学生在分析阅读某一课文,特别是欣赏文学作品时,对作品中的形象及其意义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而是能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与想象,把文章中的形象与自己生活中或自己已知的其他阅读材料中相类似的情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形象更显得完整、丰满、立体,使内容更为丰富。这样,通过自身新组合而成的形象,其中包括许多阅读者自己思维的新成份,新思想成果。
        在与原文中情节或事实进行比较、评价时,则能体现出个人的主观意志,得出原文中所没有的结论。例如学生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以文中,“又冷又饿的可怜的小女孩”为中心形象,将课文的主题思想、主题内容,借助自己的想象与思维,进行改组、重建,用自己的话表现出来,使小女孩的形象更臻完善,主题思想更为鲜明。通常所说的创造性复述课文就是指这种情况。
        2、创造性阅读的方法表现为新颖独特。
        创造性阅读贵在新颖,以求获得理想的成效。正如通过一片园林,在领略其美感、韵味之余,从不同的角度,甚至迥异于园林作者的意图进行新的大胆构思,在脑海中勾勒出另一番景致来。

思维的独到是创造的基础,阅读也是一样,新颖别致的方法与阅读的创造性密切相关。
        笔者以为,创造性阅读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精读与博览相结合
        阅读教学所凭籍的材料首先是教科书上所编排的内容,其次是课外书籍。大阅读教学也是以课本为中心的阅读与阅读开拓。长期以来,小学阅读教学的“三为主”(即教师为主、课本为主、课堂为主)教学模式已显示其封闭性,其桎梏作用显而易见。实际情况是,目前课本所提供的阅读内容从量上看,远不能满足学生知识摄取的需要,因而极有必要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广泛涉猎,增加知识量,培养自身能力。对于课外阅读内容所采取的态度是:课内精读,课外博览,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以课内带课外,学一篇带多篇,以课外促课内,课内以精取胜,课外一博为佳。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其阅读水平,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获得创造性阅读的效果产生较好的助力作用。
        (2)对比、概况、推敲、体味相结合
        要在阅读中读出文章的“新”和“活”,就不能沿袭传统的陈旧阅读方法,应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入手,挖掘出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别致的思想对比,即在阅读中的语言比较、内容比较、主题比较等。如《景阳冈》中的武松语言强硬与店家劝说语言的口气不同,看出不同人物与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所观。在上冈遇险情况下,环境的描写反衬主人公武松既有心理矛盾又有无所畏惧气概的人物性格。《将相和》将人物性格差异与对立、以至协调和谐、在对比中看出人与人的不同,也表现不同之求同的正面变化。概括即归纳。学生学会和养成归纳文章的习惯非常重要,它利于提炼文章灵魂,把握主线,体会作者意图。《小英雄雨来》中小标题的概括,能集中体现小英雄的成长过程和不凡举止,帮助我们认识英雄雨来。推敲即揣摩,是思维的深化。学生阅读不能停滞在已得对字词句篇的表层理解上,还要由表及里挖掘内容的本质意义。《草原》中欢送远客的“一条彩虹”,很形象地表现蒙汉情深的主题。
        (3)创造性阅读具有系统性、目标性、迁移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阅读中切忌断章取义,浅尝辄止,对文字材料应是归纳分析,在广泛阅读中形成系统,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无论是同类文体文字、相关内容文章、丛书,都要认真阅读、悉心体会。古言“《文选》烂秀才半”可以使我们受到启示。目标性,指阅读中要有目标。正如教学目标,有了目标的行动才是可能获胜的行动,同样,有了目标的指向阅读才更有收益。带着问题读课文,更有超远目标,取得创造性收获的可能性。迁移性,这里是指注重阅读中相关影响,特别是把握阅读中的契机、方式,促读产生迁移,这样通过学生的阅读积累,运用所得知识和方法进行新材料的处理。迁移的量越大,说明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理解新问题的能力越强,阅读的效果越好,越能探究到新的思维领域。整体性特别强调阅读中将已学知识和方法形成有机的整体,尽量发挥其总体作用。贝塔朗菲从亚里士多德借用了“整体大于孤立部分之和”的思想,强调整体功能时“1+1>2”,正如钟表的作用大于各零件之和一样。阅读的整体性利于创造,利于功能的充分体现。
        其它类型的创造性阅读,还包括剖析型、联系型、开掘型,再比如曲径通幽、变式联想等,这些都是创造性阅读的有效方法。
        总之,创造性阅读贵在读中求新、求深、求进益、求发展,以摆脱传统阅读教学中依教本、借教参,多观象、少内容的分析路子。为培养学生获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学会自主学习,必须重视发掘、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与阅读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心理要求,讲求新点切入、新法运用、新意探求,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开拓新领域,自主地在阅读中再创造、再深化、再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