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妹 陈帅男 陈星星
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523083
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523083
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523083
摘要:新时代的背景下,劳动教育的角色与作用应凸显在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当中。劳动教育的出现并非源自新时代,更不应该被新时代的大环境所淡化与遗忘。论文将以“五育并举”为着力点,从其内涵入手指出劳动教育的“一路”指导思想,阐述尤为重要的“两段”发展历程,通过研究劳动教育的“三条”理论维度,最终指出如何在高校的劳动教育中进行“四大”策略构建,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关键词: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策略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对于劳动教育事业都予以高度的重视与持续关注,且对其发表重要的论述。他提出要把劳动教育落实到教育的全过程。2020年,国家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不言而喻,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重任。健康的体魄、完善的人格是新时代国家对于年轻一代的期望。可见,每个阶段的劳动教育质量都引起国家的足够重视,它是国家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坚决将劳动教育落地实施是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紧要任务,不能使劳动教育出现“缺位”状态,努力构建劳动教育具体策略的任务迫在眉睫。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及“一路”指导思想
劳动在历史发展长河里依存,但“劳动教育”一词并非一开始就出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出现始于对于“劳动”一词的阐述。在马克思的观点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劳动是最初的生活方式,他还提倡劳动是一项能帮助人类自由发展的活动,通过最初的谋生劳动仅是一种呈现方式,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提出一词:未来教育。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劳动观念已经将人类的发展延伸至每个人的未来发展中,劳动应与教育相联系、相结合。也正是马克思对劳动教育的“一路”指导思想不断充实与完善,才能延至至今。当然,近代对于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有多种概述与见解。纵观历史发展长河,目前被学术更多认可的是,将劳动教育的内涵涵盖劳动价值形成、劳动价值实现及劳动价值认同等方面内容。马克思对于劳动的阐述,能够提醒并帮助当代大学生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助力当代高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于此,马克思的劳动观便长期作为人类劳动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延至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
二、“五育并举”下劳动教育的“两段”发展历程
劳动教育的发展也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发展也曾经历了非常艰难的推进阶段,这“两段”重要历程可分为两个时期:改革开放前期与改革开放后期。
在改革开放前期,第一个认为劳动应该被重视的是毛泽东同志。劳动是每位同志在革命斗争中的储备后军力量,强健的身体体魄才能在战场上发挥战术,才能打好战,打胜战。毛泽东在20世纪初便提出,教育的总规划是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的设想,萌发对于劳动应融入教育的初步想法。到20世纪中期,毛泽东同志正式地提出要把“劳动与教育相结合” [2]的意见,并将之付诸实践当中。虽然国家的教育事业处于非常艰难攻克的阶段,教育的各个环节都缺少明确方向的引领。1978年迎来了改革开放,劳动与教育的结合进入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后期,中国二十年的变革与发展时期,国家的发展较之前阶段有了很大的改变,经济与人民生活保障得以提升,温饱问题也逐渐得以解决。这个时期的江泽民同志提出:教育方针的重要环节是要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他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步伐也应紧跟时代的潮流,学生的教育课程里面要有生产劳动的重要部分。在21世纪的现代化背景下,胡锦涛同志认真学习并借鉴重要思想成果,肯定了现代教育中“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在此阶段可以看到,劳动教育的范畴已经上升至具体实践的高度。
特别是新时代下,习近平同志立足国家当下形势,在201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培训上提倡“弘扬劳动光荣”的观点。一年后,习近平同志于国际劳动节会上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2018 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3] 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习近平坚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信念,在疫情袭来的一年里,“实干兴邦”的理念涌现出一批批劳动先进个人与劳动模范者,他们不仅是新时代的楷模,更是一个时代的功臣。
三、“五育并举”下劳动教育的“三条”理论维度
(一)坚持全面发展与层次递进相结合
“五育并举”所言之的就是:德、智、体、美、劳。此五者之间相结合,才能循序渐进,才能相得益彰。“五育并举”体系下,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而劳动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它对德、智、体、美有促进与协调之功能。“正是由于参加了真正的生产劳动,受教育者对学习才更加认真和自觉,并以严肃的眼光看待个人的生活。”[4]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立德”,从而达到“树人”的目标。换而言之,立德树人之下的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是协同并进的,“五育”引领思想价值,引导行为习惯,激发兴趣爱好,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合格大学生。但也可以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了“五育”新的内容,劳动教育也不例外。劳动教育需要从学生个体及群体出发,以当下实际情况为着力点,根据不同阶段的大学生个体思想动态、身体特征、心理发展等综合因素制定相应劳动教育方案,即劳动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年级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应是根据不同情况层次递进、循序渐进的方式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相结合。
(二)坚持艰苦奋斗与与时俱进相统一相结合
艰苦奋斗的品质不仅是国家所倡导的,也是每位大学生所具备的精神,它更是人类劳动过程当中的集中体表现。然而新时代下,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老一辈革命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和节俭艰苦建设时期的劳动时光。它永远都不能被抛弃,而是铭记于心,同时劳动教育它应被赋予时代的新含义与新内容。“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5]艰苦奋斗就是对劳动最直接、最深刻的描述,不怕艰苦、更不惧困苦,它记载了我们党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史,是对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的顽强的斗争精神的真实写照。然而,新时代下的大学生,独立个性、思维活跃,生活环境与物质匮乏的年代大有不同。如今的大学生难以体验因物质匮乏所带来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劳动教育需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劳动教育理念就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在于劳动教育结合了马克思对于劳动观的思想精华,另一方面是劳动其本身,会因时代的生产力、生产环境而发生改变。劳动教育需要具有艰苦奋斗的思想观念,再与结合当代劳动教育的因素,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精神。
(三)坚持以身作则与共享成果相结合
教育,是通过某一个或多个群体的引导、示范性行为,去影响和感染身边个体与群体的过程。某一群体可以是教师、家长或者学生本人。而劳动教育则通过建立“五育导师”、“劳动导师”,在以身作则的前提下,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自己,同时也不断感化他人认识劳动教育的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并参与其中。国家每年都会对劳动模范个人及光荣事迹进行表彰及宣传,则是希望通过少部分人的劳动精神对当代人更多的人有教育意义。而当代人因生活技能、生产技能、生产条件等变更,劳动场所也发生变化,那么劳动资源自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校的大学生,全日制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发挥劳动的途径与方式也相对减少。那么,建立大学生劳动实践平台是每所高校在“五育并举”下应具备的育人体系。通过劳动实践平台的共享性,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教材等资源的开放性,可以更快帮助学生在校园内也能自如地发挥劳动行为作用。劳动成果的共享,以培养学生劳动情感、劳动技能为目标,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天道酬勤理念,增强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珍惜劳动成果,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
四、“五育并举”下劳动教育的“四大”策略构建
(一)提高劳动教育的认知程度
高校及学生个体都应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对于自身的重要性。通过自发性地去了解相关劳动教育的知识,在此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对劳动教育的了解,探索劳动教育的魅力。但目前也会出现在劳动教育环节中会出现对此认识及定位不正确的现象,劳动教育与实际不符,与个体层次不匹配,往往会导致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劳动教育效果甚微,与规划相差甚远的境地。
在物质充裕但就业竞争压力增大的时代,大学生在身体素质和知识储备素质的基础上,想要更好地在社会中发挥个人的社会价值,就必须要转变对于传统劳动的认识,树立劳动教育意识传递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劳动教育也是大学生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劳动教育的认知程度: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生活劳动、集体生活劳动,还应认识到公益劳动,实习实训的专业技术劳动,社会实践劳动,志愿者劳动、勤工助学等方式都是劳动教育的范畴之内。使劳动教育的目的不再使单纯的为了身体素质,而是把劳动教育当作是提高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意识。
因此,大学生一方面要提高劳动教育认知程度,转变传统的劳动教育,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劳动教育动机,从单纯为了强身健体到提高能力,再到实现人生价值,可以把劳动教育当作自己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构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探析。通过纵向与横向分析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构建:一是把劳动教育纳入现有课程。《意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本科阶段不少于 32 学时。” [6]将把《公益劳动与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课程列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当中,通过相关课程的开展,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必备过程与必要条件。二是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变革。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形式上根据专科、本科阶段,对学分增加或减少,精准融合劳动教育的项目。三是劳动教育的考核方式改革。当代的教育与时俱进,需有一定评价方式的改变:以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为考核评价方式。例如:制定并落实学生宿舍、教室卫生,实行校园卫生责任区域,开展暑假社会实践,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四是劳动教育的个体落实。通过寝室长、学生班委、军训教官、辅导员助理、导师助理等任职中,将考核的内容更好地,更直接地对接到学生个体中。以上四个方面的结合,坚持构建系统化思维,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
(三)推进劳动教育的全员参与
劳动教育不应该只是全国大学生所要追求的目标,从幼到老、面向全体及全国人民。发挥劳动教育的全员参与,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从家庭层面而言,长辈在日常教育中应该向子女们传递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及行为导向,从幼儿时期就应该主动地参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力所能及的实际劳动教育当中,让良好的劳动教育观念的“种子”在子女们幼小时期生根发芽,潜移默化地进行劳动价值观念培养。原生家庭的劳动教育、成长环境会对子女后期成长造成非常深远的影响。从高校层面而言,在不同发展阶段设立不同的劳动教育场所及培养方式,增强自身的实践课、志愿服务的能力。从年老的教授们到年轻教师,要注意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使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教育体现在日常行为过程当中,同时也能让性格尚未完全稳定的大学生,崇尚劳动行为,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从社会层面而言,给予年轻一代更多的学习劳动的机会与岗位。社会群体及广大公益机构需要加大对于劳动扶持与政策支持,让大学生能有足够的社会资源进行劳动“实验”。通过在社会群体中不断应用,不断去检验自身在大学阶段所学习的劳动知识与劳动行为,并自主性、创造性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最终发挥个人价值。
(四)建立劳动教育的多元平台
劳动教育的渠道与方式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高校的劳动教育也要因学校、学生个体的不同而设立。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劳动行为、从而建立劳动习惯。第一,要建立健全稳定的评估平台。健全稳定的评估平台是检验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平台。通过平台不断发现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于劳动教育所呈现的“短板”问题——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念、劳动实践技能。根据学生现存的问题,评估平台予以对应的调整措施,不断帮助学生加强劳动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第二,要设立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校园中要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多种途径与方式。像:学校社团组织参与仪态劳动实践能力,语言表达劳动实践能力;实行校园卫生责任区域:按班级划分校园公共场地卫生责任区,每个学生每周、每月、每学期实行公共区域大扫除。提供多种劳动教育宣传讲坛及校园模范劳动事迹宣传栏;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第三,要打造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渠道。“五育并举下”劳动的教育,环环相扣。除了展开暑假社会实践外,劳动实践渠道上同样可以开拓学科专业方向的劳动实践。劳动不仅仅是体力活动的“输出”,也可以脑力活动的“输入”。理论联系实际,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事业的传递者与引导者,更是每个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见证者。只有正确地解读劳动教育的不同发展历程所呈现出来的理论维度,才能基于“五育并举”的视角下,构建多种策略,更好发扬马克思劳动观,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社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6.
[2]边彦军,王莉,倪花.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9.
[3]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9-05-5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2018-09-10.
[4]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286.
[5]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 、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4-30(1).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