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VI设计》课程服务侗族传统村落活化的可行性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9期   作者:刘骏 马娜
[导读] 本项目拟将《VI设计》课程服务侗族传统村落活化的研究与实践中,紧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
        刘骏 马娜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柳州工学院
        摘要本项目拟将《VI设计》课程服务侗族传统村落活化的研究与实践中,紧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贴合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去课程同质化,结合当地岗位需求做到课程特色化解决学生就业,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乡愁情结,真实的让学生在学校学到有用的知识。同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中服务社会的功能,解决高职传媒类课程民族化特色办学。
        《VI设计》课程,侗族传统村落,民族化特色办学
一、研究背景
        自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越来越多的人回归乡村发展当地产业,不论是旅游业还是农业的发展,乡村的建设呈现出一股强大的热潮,从另一方面缓解了城市居住人口过剩,城市人口压力过重的问题。国家针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大力支持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国家实力长久不衰的体现,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56个民族就有56种不同民俗风情。如何保护与传承这些文化成了我们这一代甚至以后的使命,从2012年三江侗族6个村寨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就可以看出国家对于侗族村寨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乡村形象的品牌化成为了当下非常热门的一种行业,品牌形象经营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柳州的侗族是一个与自然有着紧密关系的少数民族。从侗族的房屋建筑,村寨的布局到寨民生活的模式,到农耕的发展无不体现着侗族与山体,河流,草木,鱼兽等之间的关系。早在2006年,侗族木构营造技艺就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鼓楼,风雨桥以及侗族民居成为了很多研究人员的研究对象。除此之外,侗族的多耶舞,百家宴,侗戏,红薯节,韭菜节等活动都是它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亮点与优势。因此侗族传统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好还是对于学术研究的发展也好都是具有很高的价值的。
        
二、《VI设计》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传媒类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紧缺
        侗族文化在柳州地区格外凸显,而能够深入了解侗族村落传统文化,服务侗族传统村落活化人才较少,侗族地处桂湘黔三地交叉位置,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也稍显不利,大部分年轻一代学子相继奔赴外地较发达城市求学就业并且生活,如今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大部分人也慢慢发现了乡村的闪光点开始回到乡村建设乡村。但就乡村品牌建设而言,绝大部分人对于重建乡村品牌的认知程参差不齐导致乡建品牌乱象横生,也不乏有一些令人大跌眼镜的案例频繁出现。因此真正能够服务乡村品牌建设的专业类人才还是较为缺乏。
(二)同类院校办学同质化普遍问题
        柳州各大学院在设计课程中教学理念同质化较为严重,没有形成依校办学,依产办学。

导致各个学校在教授同一门课程上趋于一致,除了课程初期的基础知识外,后期延展拔高的课程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引导学生往更深的方向进行探究,亦或是方向过多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个方向。甚至还出现虚拟无法落地的方向,这也只是让学生学到了表象而无法抓到本质。
(三)传媒类专业学生对侗族文化认同感偏低
        地处侗族文化浓厚的柳州地区,传媒类专业学生对侗族文化认同感偏低,主要原因是在课程中融入侗族化的内容少,学生接触侗族文化的机会少,对侗族文化了解浅薄,甚至会有少数民族就是落后等这样的偏差理解,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学生对于文化自信的充分不理解,缺乏民族自豪感。因此从《VI设计》课程入手,为学生讲好侗族文化,让学生转变对少数民族的偏见,重建学生民族自豪感。
(四)《VI设计》课程知识模块同质化严重
        《VI设计》课程中大部分教学案例与大综院校的教学案例千篇一律,同质化较为严重,缺乏课程特色,没有结合当地产业更加没有结合柳州有关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方向,没有融合柳州侗族村落传统文化,导致学生在当地就业岗位中,没有接触过有关乡村品牌建设的经历。

三、《VI设计》课程服务侗族传统村落活化的策略
(一)提高传媒类专业学生对侗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乡愁”情结。
        通过将侗族文化与《VI设计》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侗族历史,了解侗族现状,聆听侗族故事,体验侗族民俗,感受侗族精神,从而提升学生对少数民族的自豪感,改变学生对少数民族所谓“偏远穷”的偏见,让那些真正从侗族地区来的学子感受到自己家乡文化价值。从而挖掘侗族特色元素,来完成课程的学习。以此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对少数民族的研究来习得课程知识掌握技能。这既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上,更加能够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自信,有效落实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具体要求。
(二)形成服务地方传统文化,宣扬民族特色,提高民族自豪感的办学理念。
        搜集各大院校针对《VI设计》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各院校同类课程的优缺点,结合本校该课程的课程标准,提出更具本校发展,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融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理念更具民族特色的修改目标。将本校的该课程打造成能够服务当地传统文化,宣扬民族特色,甚至能够指导当地民族品牌建设的标准指南。从标准化,民族化入手落实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形成《VI设计》课程的特色发展,提升传媒类课程多元化,具体化。
        《VI设计》课程服务侗族传统村落活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行业的需求。因此将本门课程做民族特色化的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区别于其他核心课程,增强了传媒类课程的多样性,也能够通过更加具体市场需求来引导学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也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与侗族文化相关的品牌文化建设,举一反三,让学生习得方法,从而更加能够服务当地其他类别的民族化品牌建设。
        综上所述,《VI设计》课程的特色民族化转变是迫在眉睫的。这需要教学团队、个传统村落的村委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来一起打造这一门课程。从课程的建设初期构思,到下到各个传统村落调研收集课程素材,整理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何挖掘侗族文化到量化输出符合课程标准的成果,形成一个标准的课程体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