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管理中自我意识的培养方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9期   作者:杨晓霞
[导读] 幼儿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幼儿大多时间在幼儿园度过
        杨晓霞
        齐河县直机关第二幼儿园 ,山东德州251100

        
        摘要:幼儿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幼儿大多时间在幼儿园度过,故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本文结合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三个维度,指出幼儿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需求的培养方式,并提出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路径,以期通过教师高质量的幼儿班级管理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提升,为幼儿实现人格健全打下基础。
 
        关键词:幼儿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 自我需求 班级管理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它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它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本质上看,自我意识分为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及自我需求三个层次。幼儿阶段(2-6岁)是个体从家庭步入社群的重要节点,是个人与环境深度互动的开启时点。因此,幼儿阶段是自我意识启蒙的关键时期,幼儿园是培养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环境,幼儿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从而为幼儿实现人格健全打下良好基础。
        一、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维度
        (一)自我认知的培养方式
        自我认知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引导幼儿认识自己是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关键环节。幼儿教师应重视营造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环境,引导幼儿初步具有自我意识能力。在幼儿园的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中,要利用科学的方式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使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与认识程度。如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对自己名字的全面认识,让幼儿解释自己名字的含义,从而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幼儿也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了解家人对自己的美好祝愿。在幼儿园班级中可以举办各类活动和比赛,使幼儿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教师应该营造轻松舒适的管理氛围,设计活动引导幼儿展示自我,教师对幼儿的表演给予及时、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帮助幼儿客观地认识自己。教师应该重视交流与沟通,为培养幼儿自我意识提供保障。幼儿园在开展班级管理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在交流和沟通中逐步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为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积极与同伴、家长和教师交流,从而不断完善幼儿自我意识。
        (二)自我评价的培养方式
        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经历了从依从性评价到自主评价的转变。所谓依从性评价,是幼儿根据成年人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比如幼儿在回答自己是好孩子的原因时会说“因为老师说我是好孩子”,幼儿会对老师等成人的评价视为权威,进而会依从成年人的评价。之后,幼儿开始通过观察行为与权威评价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形成一定的自我评价推理能力,通过解释的方式来实现自主评价。如解释自己是好孩子的原因是“我按时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我帮助老师打扫卫生”等。可见,幼儿教师培养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幼儿从依从性评价到自主评价转变。老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评价,鼓励幼儿进行总结,得到从具象到抽象的规律,从而应用到对自身的评价中来。如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我总结好孩子的标准,并评价自己是不是符合好孩子的标准,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可以从日常观察出发,来实现对自己行为的自主评价,可以从自己的行为中预知他人的评价,进而可以自主约束自身的行为,实现社会人格的形成。
        (三)自我需求的培养方式
        产生自我需求是个体形成社会人格的重要环节,幼儿会在自我意识的启蒙阶段产生多样化的自我意识。幼儿教师应当对幼儿的自我需求予以特定的引导和评价,从而让幼儿清楚何种自我需求是正确且合理的需求,何种自我需求可能并不被其他人认可。

如开展幼儿植树活动安排幼儿分工,幼儿在面对较为困难的任务时,自然会产生希望他人帮助的需求。此时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幼儿紧密配合,幼儿在协作中可以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自私的性格缺点需要改正。幼儿在产生自我需求时,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利用自我评价能力,来评价自己的需求是否合理,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如幼儿希望喝水时,要通过举手的方式向老师报告,然后去接饮用水,用自我服务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进而实现幼儿自我需求意识的健康形成。
        二、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路径
        幼儿园的班级教育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第一次社会教育和社会实践,在这一阶段,幼儿教师担负着重要使命,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一)建立良好舒适的成长环境
        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是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前提。教师要给幼儿的成长建立良好舒适的环境,保障幼儿在离开父母的条件下也同样具有温暖愉快感和安全感。幼儿之间通过建立伙伴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互动中,幼儿更愿意表现自我,从而助于自我意识的培养。教师应该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强项,在丰富的活动中培养信心,通过得到同龄的认同进一步激发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
        (二)科学引导,不能急功近利
        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引导和培养的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要利用细节进行科学的培养和引导,逐步实现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目标。当幼儿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需求中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当适当宽容幼儿的认知错误,并且提供机会让幼儿在反思中获得进步。科学引导幼儿自我反思和评价有助于孩子们相对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这样能够让孩子在第一时间调整自己的行为,改正错误,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以形成良好且完善的自我意识。例如,在班级中定期开展夸奖自己和夸奖别人的活动,引导孩子们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同时也可以开展反思活动,孩子们可以通过反省自己的小缺点,以便做出改正,通过这样的评价与反思活动,孩子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积极做出自我肯定,虚心地反思自己的不足。
        (三)精细化管理,关心每个幼儿成长
        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幼儿教师应当观察幼儿在自我意识领域的成长,并配合建立精细化管理台账,记录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通过家园互动等形式与家长进行密切沟通,实现家校联动,共同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如教师在培养孩子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能力后,教师应与家长及时沟通,家长在家庭中也应该鼓励孩子进行自我反思,而不是通过溺爱的方式让孩子忽视在幼儿园培养的良好习惯,精细化的管理和良好的家园沟通可以让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一贯性,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幼儿园管理水平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幼儿的成长,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在学前教育改革工作全面开展的当下,教师也应该创新教学与管理理念,满足幼儿的个人发展需求。幼儿心智尚未成熟,教师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幼儿在与他人、社会接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也是促使幼儿深刻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应该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制定针对性管理方案,增强幼儿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 史静华,李亚琴,孙玉梅:儿童自我意识研究进展,护理研究, 2007 (16)
        〔2〕邢强:培养幼儿自我意识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7)
        〔3〕 桑标: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教育,2004 (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